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張樹華(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政治學會常務副會長)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是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的一次總動員、總部署,更加明確改革路徑,更加增強改革動力,更加優化改革方法,更加錨定改革重點,不僅注重完善“中國之制”,還強調優化“中國之治”,以“中國之制”成就“中國之治”,以“中國之治”夯實“中國之制”,進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生為重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于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以政治引領、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強基、智治支撐書寫了經濟長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的中國奇跡。
天下之重,莫重于民生;天下之大,莫大于民心。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努力做到人民關心什么、期盼什么,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提升改革創新能力,使之充分體現人民性、實效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我們黨來自人民,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從成立之初起就把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作為奮斗目標,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確定為根本宗旨,形成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線。
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程中,我們黨克服艱險困難,從弱小到強大,正是依靠人民一以貫之的擁護和支持,帶領和依靠人民不斷由勝利走向新的勝利。可以說,我們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未來也在人民。
與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謀之。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我們黨的執政水平和執政成效,“必須而且只能由人民來評判”。
聽民意、解民憂、聚民心、惠民生要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既不裹足不前、該花的錢也不花,也不好高騖遠、口惠而實不至。要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注重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
同時,把推動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擺在突出位置,完善政策體系,強化培訓服務,精準有效實施減負穩崗擴就業各項政策措施,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加強對脫貧家庭、低保家庭、零就業家庭、殘疾人等困難人員就業兜底幫扶,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推動參保擴面。
治理為基
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和整體推進——
在方法論上,有必要正確把握和處理以下若干關系: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系,制度體制與方針政策的關系,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關系,長期目標與近期任務的關系,重點工作與一般要求的關系,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常態化治理與非常態治理的關系,整齊劃一與重點突破的關系,發展為先與治理為要的關系,民主與集中的關系,管治模式與創新導向的關系,秩序規范與活力效率的關系,全面領導與主觀能動性的關系,民主與民生的關系,上級壓力與下級動力的關系,成本與成效的關系,頂層設計與地方創新的關系,有所為與有所不為的關系,舍與得的關系。
這二十組關系,折射了改革與治理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突出問題和難點痛點。處理好上述問題,有利于理順國家治理與推進改革的內在邏輯,有利于增強治理能力、提升治理水平,從而實現既井然有序又生機勃勃的良政善治境界。
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進一步優化體制機制,制定符合實際的政策和策略——
從實踐情況來看,基層治理中存在“權責不匹配”“條塊分割”以及“小馬拉大車”等現象,其影響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造成基層治理工作繁重,疲于應付上級下派的行政任務;二是向上反映問題的“音量不足”,導致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直接影響居民參與的積極性;三是存在基層治理“碎片化”情況,造成治理體系結構和功能失衡以及基層治理效能弱化。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性工程。新時代新征程上,要調動基層干部主動擔當作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性,避免制度效應遞減、效能弱化。
在優化體制機制的基礎上,還需進一步制定符合實際的政策和策略。政策和策略的效能發揮,關鍵取決于三個方面:一是制度內權力體系和資源配置體系是否科學合理,二是政策和策略的決策、執行、監督體系等運行機制是否科學合理,三是制度框架中包含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否正確及時。
新時代新征程上,要精準掌握政策的問題導向、實踐導向,聚焦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增強政策彈性,提升制度韌性和活力,適度拉長改革政策的磨合期、改革效果的觀察期,最大程度激發全社會的內生動力。
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以良好的黨風政風持續提升治理效能——
要著力完善領導機制和運行機制,形成上下通暢的信息機制、黨政融通的決策機制、運轉高效的執行機制、條塊結合的貫徹機制、分工把守的責任機制、及時有效的反饋機制、靈活機動的應急機制。針對已經暴露出的制度漏洞和體系超載等問題,要及時地給予修補和升級。
要力戒主觀主義、形式主義,杜絕教條主義、本本主義,辯證看待制度的有限性與人的能動性關系,充分激發干部隊伍的主觀能動性。一方面,應處理好中央集中統一與地方自主創新之間的張力,對各級主體充分信任、充分授權;另一方面,應讓黨員干部在工作中有滿足感和成就感,讓政策有溫度、管理有彈性,讓社會有活力、發展有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