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段龍龍(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許建南(四川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研究員)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專門強調,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加強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始終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然而在全球經濟疲軟、極端氣候頻繁、逆全球化趨勢及地緣政治沖突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下,全球糧食供應鏈的脆弱性顯著增加。此外,國內耕地農轉非、資源約束趨緊以及糧食需求的剛性增長等因素共同作用,我國糧食安全面臨一系列的變化。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探索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安全穩定供應路徑,從而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重在發揮要素集成作用
以新質生產力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主要是從生產力三要素端協同發力,通過在農業農村領域培育更高素質的新型勞動者,發展更高質量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來實現。
首先,新型農業勞動者由人力資本的積累和躍升所催生,不僅具備較高科學素養、數字素養和技術素養,也能夠熟練操作和維護智能農機等現代設備,深諳現代農業生產經營之道,是回答“誰來種地”時代之問的破題之鑰。新型農業勞動者通過從事腦力勞動和復雜勞動,能夠低成本高效率生產出數量龐大、質量上乘的口糧,是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第一資源。
其次,新質生產力賦予農業勞動資料全新內涵。新型農業勞動資料涵蓋新型農業生產工具和新型農業基礎設施,前者主要包括無人駕駛播種機、無人打藥機、水肥一體機、自動收割機等智能農機設備,后者主要涉及數字網絡通信平臺、農業基礎數據庫、智慧大棚、垂直植物工廠等智慧農業基礎設施。新型農業生產資料的大規模使用將極大提高農業部門的資本有機構成,從而有效降低人工成本、勞動強度和人為失誤率,大幅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和資源利用效率,是實現“藏糧于技”的關鍵所在。
最后,新型農業勞動對象涵蓋耕地、種子、農藥和化肥等全要素。綜合運用物聯網、大數據、衛星遙感等信息技術建設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可極大提高土地邊際產出,有助于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由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酶工程等現代生物工程技術所選育出的良種,具有高產、優質、抗逆、廣適等優勢,能夠更好應對自然災害,有效保障糧食產量與質量;緩控釋肥、水溶肥、中微量元素肥和生物有機肥等新型肥料,能夠有效滿足糧食作物在整個生長期的養分需求,提高化肥利用率和減少環境污染;而生物農藥、納米農藥、靶向農藥等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新型農藥可以有效控制害蟲和病菌,促進糧食作物健康生長,從而推動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培育糧食生產領域多業態模式
在糧食安全領域,以新質生產力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關鍵在于持續壯大智慧農業、生物農業、設施農業等農業新業態。
一是堅定發展智慧農業。智慧農業通過布設各種傳感節點,實時監測環境溫濕度、土壤水分、光照強度、二氧化碳濃度、植物養分含量等多項參數,并借助無線通信網絡實時匯總數據到中控系統,對農田進行灌溉、施肥、噴藥、降溫和補光等自動控制,為農業生產提供精準化作業和智能化決策。智慧農業能夠有效根治長期困擾傳統農業的農藥濫用、過度消耗土壤肥力破壞生態環境等頑疾,極大增強農業系統韌性,有效滿足公眾對優質、安全、綠色食品的要求。
二是要加快布局生物農業。生物農業是指以生命科學為基礎,綜合運用現代生物工程技術改造提升作物品種和農產品性能,進而獲得新型農產品及高產品種的農業新業態。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生物農業大有可為。一方面,生物育種可以選育出高產、抗病蟲害、適應性強的新品種,有效提高糧食質量;另一方面,生物飼料可利用微生物分解飼料中的復雜物質,大幅提高牲畜消化吸收率,緩解飼料用糧供需矛盾;同時生物化肥和生物農藥還可調節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有效減輕病蟲害,更好提升糧食作物品質與產量。
三是要積極發展設施農業。現代設施農業是集現代農業工程技術、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與新型農業設備于一體,創造相對可控的環境條件,進行高效集約生產的新型農業產業形態。它擺脫了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低效狀態,極大拓寬了作物生長的時間與空間,實現了糧食作物時不分四季、地不分南北的周年連續生產,讓“米袋子”更充盈。同時,設施農業不僅用于糧食作物種植,也可以推廣至蔬菜水果種植、水產養殖、畜牧養殖等領域,增加肉蛋奶魚果蔬等重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極大豐富了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讓“菜籃子”更為充盈,是踐行大食物觀的重要途徑。
推進糧食全流程數字化升級
從更廣的視角看,新質生產力持續滲透并內嵌于糧食產業鏈之中,使得糧食產業鏈各環節均成為新質生產力發揮作用主陣地。因此發展新質生產力筑牢糧食安全根基,還需大力推動“產購儲加銷”糧食全過程數字化升級。
一是在生產環節,集成應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音視頻技術、3S技術等一系列現代技術對糧食種植過程進行數字化轉型升級,實現播種、灌溉、施肥、噴藥等各環節精準化、智能化轉型,最大限度提高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的利用率,大幅拓展糧食生產可能性邊界。
二是在收購環節,應用物聯網、扦樣機器人、智能化檢驗設備、自動化傳輸等技術對收購過程實施數字化再造,建立完善“糧食收購智能管理系統”,實現登記、扦樣、質檢、稱重、卸車、入庫、結算等收購全過程信息化、自動化,有效杜絕“收人情糧”“開人情價”“以陳頂新”等機會主義行為,從而提高作業效率,確保糧食顆粒歸倉。
三是在倉儲環節,打造“智慧糧倉”。加快形成“智慧儲糧”+“綠色儲糧”雙輪驅動的現代儲糧體系。加快運用電子測溫、機械通風、內環流控溫、氮氣氣調、環流熏蒸、多參數糧情測控等現代儲糧新技術,實時監測和調節倉內濕度、溫度、氣體含量等參數,實現儲藏條件最優化,有效減少化學藥劑使用和糧食損耗,保障儲糧的數量、品質與安全。
四是在加工環節,將工控網絡、人工智能、PLC系統等新技術引入糧食生產線,搭建“數字化車間”。利用機器人和計算機控制系統推動原糧選擇、碾米制粉、成品整理和副產品利用等加工全過程的智能化操作,減少停機時間和生產延誤,提高出糧率;利用AI自我學習功能,優化設備參數,提升糧食加工流程精確性和快捷性;利用高級傳感器和計算機視覺技術賦能糧食精深加工,有效提升食品的營養價值,改善糧食口感。
五是在銷售環節,積極搭建“區塊鏈+消費”新平臺,打通糧食安全的“最后一公里”。實踐中糧企可通過大數據精準匹配消費者偏好,生產出適銷對路的上乘食品,有效減少庫存積壓和浪費,助推產糧的積極性。消費者可根據數字平臺個性化購物推薦,快速匹配糧食產品需求;通過產品溯源體系識別糧食來源和質量,更好滿足自身個性化、高端化、綠色化糧食需求。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時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理論依據及指標體系構建研究”(18KXS009)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