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農業農村現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科技金融、人工智能、中國式現代化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夏明月、陳冬陽: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上海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夏明月、上海財經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陳冬陽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應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聚焦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短板弱項,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發展新質生產力,切實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一是暢通要素流動,彌合數字鴻溝。建立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賦予城鄉居民一致的教育、就業、社保等權利;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拓寬“三農”融資新渠道,構建多層次、多樣化、適度競爭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二是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發展鄉村地區的智能交通系統、智能電網系統、智能水利系統、智能環境監測系統等;著力推動數字鄉村應用場景的培育與建設,統籌建設區域性大數據平臺,開發各類農業農村場景下的應用軟件及信息化產品。三是深化研發推廣,培育科技人才。政府應做好頂層設計,提供針對性的科技創新政策,持續加大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構建現代農業人才培養機制、完善評價激勵機制和保障措施、加強高等教育新農科建設,促進現代農業技術在人才培育中的廣泛應用。四是打造全產業鏈,提升附加價值。聚焦優勢特色主導產業和重點產品,優化以市場為導向、按需生產的供應鏈,大力推廣恒溫灌裝、充氮保鮮等新技術裝備,開發系列中高端產品和精深加工產品;充分發揮鏈主企業的創新引領作用,瞄準國際標準,根據產業需求設立基礎能力改造迭代、延鏈補鏈清單,明確全產業鏈技術路線、區域布局和應用領域,增強在中高端市場的競爭力。
摘編自《光明日報》
【邢云文:實現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的目標】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邢云文認為,構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課程教材體系,是深入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的關鍵所在。我們要在課程目標、教材內容、教學方式方法等方面下功夫,實現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的目標。在貫通課程目標層面,著力推進一體化課程教材體系建設,無論是關鍵領域核心教材、經典傳承教材,還是示范性新形態教材,都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同時要認識到,學生的成長、成熟、成才是一個連續發展的過程,這決定了大中小學思政課的課程目標既有整體性又有階段性,要堅持循序漸進、螺旋上升設計課程目標,貼近學生思想、學習和生活實際,讓學生愛聽愛學、聽懂學會。在推進分類建設層面,從對象角度看,不同學段的學生身心發育特點不同、認知方式不同、理解接受能力不同,如果在內容供給和呈現方式上不能做到分類化、具體化,就會影響課程教材體系建設質量;從時間角度看,做好不同學段課程教材體系一體化銜接,要深入研究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關注青少年認識成長曲線,做到各學段課程教材內容在理論邏輯上一以貫之,但具體呈現方式上相互區分,讓課程教材本身的梯度推進、拾級而上符合青少年認識發展邏輯。在堅持因材施教層面,不同學段的思政課教學都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系統觀念,加強對不同學段教學內容的研究探討,依據學段特點設計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構建螺旋上升的教學體系。要按照教學規律來講思政課,認真分析學情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
摘編自《人民日報》
【田軒:探索科技金融挖潛空間,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田軒表示,隨著我國科技金融發展進入科技與金融各要素深度融合的新階段,特別是面對新質生產力發展對源頭創新與要素協同聯動的更高要求,我國科技金融發展仍有較大挖潛空間。未來,應基于對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和金融運行規律的科學把握,以進一步完善科技金融體制機制為突破口,強化“科創出題、金融答題”的邏輯,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在供給端,應進一步完善科技金融發展生態。建立統一的科技金融智能服務平臺,促進監管機構、金融機構、專業人才、科技企業等進行信息共享;針對科創類信貸、保險、債券、創業投資、私募股權、企業上市等金融業務,著力加強部際、央地、省市級管理協同,謀劃差異化考核、監管模式,提升市場包容度,加強各級次管理機構聯動與銜接。在暢通金融資源到達科創實體的通路方面,應堅持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兩條腿”平衡并行。在間接融資方面,以“提質”為關鍵詞,不斷健全銀行機構信用管理機制,完善融資擔保、抵質押品管理機制,著力提升信貸市場服務質效;在直接融資方面,以“擴量”為關鍵詞,進一步豐富發行條件、制定差異化上市標準、健全轉板機制、加強區域性股權市場與高層次資本市場對接,著力豐富資本市場資金融通服務體系。
摘編自《經濟日報》
【劉虎沉:以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應用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劉虎沉表示,當前,要緊密圍繞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方向,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應用場景豐富的獨特優勢,加快人工智能領域的科學技術創新,以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應用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一是完善人工智能發展頂層設計,全面推進涵蓋算法、數據、深度合成等領域的人工智能立法工作,推動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出臺“人工智能+”行動方案,為賦能新質生產力謀篇布局。二是釋放人工智能創新動能,加快推進人工智能基礎理論研究和關鍵共性技術研發,著力打造“政產學研金服用”協同聯動的人工智能創新體系,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科技支撐。三是加強人工智能人才隊伍建設,深化高校在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培養改革,構建“引育留用”全鏈條人才服務體系,夯實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人才根基。四是建設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圍繞產業鏈搭建多層次集群創新平臺,集成和開放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基礎設施和服務資源,加快建設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和創新高地。
摘編自《科技日報》
【何虎生、張林: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二級教授何虎生、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張林指出,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要一以貫之用好這個重要法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一方面,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就要繼續在全面上下功夫,使改革舉措全面覆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著力解決制約高質量發展的堵點問題、影響社會公平正義的熱點問題、民生方面的難點問題、黨的建設的突出問題、各領域的風險問題。另一方面,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就要持續在深化上用實勁,著力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全新的事業,必然會遇到各種矛盾和風險挑戰,只有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突破思想束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才能確保中國式現代化的前進動能始終澎湃不息。
摘編自《北京日報》
?。ü饷骶W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