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市場改革、產業鏈供應鏈、教育事業、新質生產力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劉江寧:深化要素市場改革,進一步釋放市場潛力】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對外經貿大學教授劉江寧表示,只有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暢通流動,才能有利于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進一步釋放市場潛力,更好利用全球先進資源要素,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深化要素市場改革,要努力實現“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深度結合,進一步優化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性制度;要加快土地要素配置市場化改革,釋放當前國民經濟增長潛力;要創造更加公平的社會環境,深化就業體制機制改革,推動勞動力要素市場化配置;要有序推進建設完善的投融資體系。以資本市場化配置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升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要進一步完善技術要素市場制度體系,為技術市場化配置提供更加明確和穩定的交易環境;要充分尊重數據流動市場規律和制度需求,創新數據交易制度,建設數據要素市場的流通制度,強化數據要素市場風險監管;要積極協調各要素市場之間的交融互動,處理好要素資源市場與商品服務市場的關系,注意綜合發揮各方面的力量,協調推進統一大市場規則建設。
摘編自《光明日報》
【巫強、胡蕾:以實體經濟為基礎,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實現融合發展】
南京大學江蘇數字經濟研究院、長三角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巫強,中共安徽省委黨校(安徽行政學院)胡蕾認為,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我們要以實體經濟為基礎,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協同創新為依托,以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為目標,將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精準對接,實現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發展。首先,要加強基礎研究與原始創新,筑牢科技創新強國的人才基礎。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筑牢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推進有組織科研,充分發揮國家級科研機構在戰略性、關鍵性重大科技成果產出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其次,要推進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推行產業鏈和創新鏈的“雙鏈長”制,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創辦科技型企業,選取核心技術研發進程中的關鍵時間節點,圍繞科技成果轉化來構建產業鏈。搭建科技成果轉化的全新平臺模式。再次,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提升產業鏈競爭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動中小企業走好“專精特新”和“顛覆式創新”之路。最后,要發揮數字技術的黏合劑功能,提高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的整體效能。讓數據要素充分賦能其他生產要素,孕育出新技術和新興產業,直接提升創新鏈的整體效率,促進產業鏈的發展。鼓勵互聯網平臺積極采用新型數字技術實現轉型發展,加快應用數字技術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秦龍、李維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
天津師范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秦龍,天津師范大學李維光表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必須全方位、系統化、持續性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確保黨始終成為教育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要加強黨的政治建設,明確教育強國建設前進方向。只有鍥而不舍地加強教育系統黨的政治建設,才能始終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要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筑牢教育強國建設思想陣地。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必須以正確思想為指導,加強科學理論武裝;要加強黨的組織建設,造就教育強國建設過硬隊伍。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堅持新時代好干部標準,著力造就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充分發揮教師“第一資源”作用,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弘揚教育家精神;要加強黨的作風建設,涵養教育強國建設清正風尚。以嚴的基調強化正風肅紀,大力弘揚求真務實作風,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要加強黨的紀律建設,提升教育強國建設治理效能。必須堅持突出重點與整體推進相統一,推動教育系統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堅持立紀與執紀相統一、關鍵少數與絕大多數相統一、常態化管控與專項整治相統一、黨內監督與群眾監督相統一;要加強黨的制度建設,保障教育強國建設良好生態。全面提高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于麗:不斷探索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路徑】
四川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于麗認為,要不斷深化對新質生產力理論意蘊的認識和理解,探索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路徑,在新征程上賦能高質量發展,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一是要立足本地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結合地域發展特色和發展優勢,充分尊重生產力發展規律,走出適合本地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提升地方經濟競爭力。二是要強化科技創新引領,開辟新賽道培育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主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多學科交叉融合,推進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實現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加快建設科技強國。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強化科技賦能,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全面提升產業的整體競爭力。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水平,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三是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創造條件。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通過推進科技體制、要素市場化配置等領域深層次改革,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經濟循環各環節存在的堵點和梗阻,進一步激發創新活力,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完善適應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長效體制機制,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和韌性較強的經濟循環體系,不斷增強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四是要壯大高素質人才隊伍,厚植新質生產力發展沃土。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切實提高人才自主培養水平和質量。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實施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
摘編自《經濟日報》
(光明網記者 王曉秋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