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包存寬(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李紅麗(復旦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助理研究員)
能源作為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占有不可替代的戰略地位。發展以風光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新能源,優化能源結構,構建新能源體系,實現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既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基本路徑,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和必須采取的共同行動。與其說這是從化石能源走向新能源的綠色轉型,不如說人類正經歷一場史無前例的能源革命。
新能源的理論突破、技術創新甚至是生產工藝的重大改進,都可能帶來社會結構、經濟模式和生產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傳統化石能源具有很強的“壟斷性”。一方面,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而且其開采、運輸、轉化、使用過程產生大量污染物和溫室氣體,不僅污染環境、破壞生態,而且造成全球氣候變化。另一方面,化石能源資源稟賦在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分布極不均衡,并且因能源設施“重資本”而呈現“超級壟斷”的局面,這對于能源資源匱乏的國家和地區以及低收入人群來說難以實現“能源民主”和“能源自由”。
相對于傳統的化石能源,風能和太陽能等資源的全球分布要均衡很多,可謂“陽光普照”。以風能發電、光伏發電為代表的新能源具有很強的制造業屬性,或者說基于“科技創新+裝備制造”和“陽光普照”的可再生資源,不僅可以減少對特定地區或國家的能源依賴,提高各國各地的能源自主性,尤其是可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低收入人群提供可及的能源,讓更多地區的人們能夠享受到現代能源帶來的便利和社會整體福祉的改善,有助于縮小地區發展差距。
提高清潔能源的全球可及性,中國貢獻不容忽視。國際能源署署長法提赫·比羅爾指出,中國向其他國家提供相關服務和支持,顯著提升了清潔能源技術的可及性,降低了全球使用綠色技術的成本。中國依靠技術創新、完善的產供鏈體系和充分的市場競爭,實現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正在推動全球能源結構的轉型,為全球提供了綠色、可持續的能源解決方案,給各國帶來的是綠色發展機遇。中國的風電、光伏產品已經出口到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僅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獲得清潔、可靠、用得起的能源,而且促進了全球范圍內的低碳發展和碳減排努力。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容量5.1億千瓦,中國貢獻超過一半。據統計,2022年,中國出口的風電、光伏產品為其他國家減排二氧化碳約5.73億噸,加上中國國內的減排量約22.6億噸,合計約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碳減排量的41%。10多年來,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國際組織積極建立綠色低碳發展合作機制,攜手推動綠色發展、共同應對氣候變化,讓綠色切實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底色。
除此之外,2023年,中國量產先進光伏電池轉換效率達到25.5%。兆瓦級風電整機已形成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多條成熟技術路線。新能源車用動力電池在電池能量密度、壽命和安全性等技術指標上位居世界前列。隨著風電大容量機組、光伏發電高效晶體硅電池、鈣鈦礦電池等不斷發展,中國正在推動風電、光伏發電成本進一步下降,為發展中國家快速部署可再生能源創造更多難得的機遇,助力發展中國家實現能源自主。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發布《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統計2024》報告指出,過去10年,全球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平均度電成本分別累計下降超過60%和80%,其中很大一部分歸功于中國創新、中國制造、中國工程。這些數據不僅反映了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強勁動力,也折射出惠及世界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澎湃活力。
然而,新能源的發展是一場全方位的變革,是一場向著綠色未來的賽跑。一方面,我國目前依然存在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能源效率偏低的嚴峻形勢。要實現“3060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推動能源的轉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非常迫切又異常復雜,要揚長補短,在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等各領域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另一方面,風光等新能源本身具有隨機性、波動性、間歇性等特點,在新能源比例越來越高的情況下,保證輸出電力穩定、安全的壓力就越大。而且,干旱、熱浪、颶風等極端天氣事件頻發也將給新能源系統帶來更大壓力。氣象學家預測,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率將上升,未來全球短期電力危機或將增多。比如,持續干旱會嚴重干擾水力發電,影響發電廠生產率,伴隨而來的熱浪則進一步推高電力需求,颶風也會破壞能源基礎設施等等。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順應全球經濟綠色轉型大趨勢,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引領,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實現了新能源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展望未來,中國將基于自身及全球綠色低碳發展、共同應對氣候變化,謀劃新能源高質量發展,實現“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和“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為中國綠色低碳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和強大的內生動力。
首先,新能源發展關鍵還是要牢牢抓住科技創新的“牛鼻子”。發揮科技創新第一動力作用,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和技術創新,加快原創性、核心性和顛覆性技術供給,構建綠色能源技術創新體系,繼續保持國家在新能源及相關產業的技術創新和先進制造優勢,進一步提高國家新能源的科技競爭力和產業自主可控能力。
其次,充分利用好市場機制和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能源轉型正在引領構建一個全新的零碳經濟體系,將會引發數以百萬億計的投資和產業機遇,一大批新的技術、新的行業、新的業態、新的商業模式正在誕生,或者已經誕生。未來須充分利用好市場機制和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基于“技術創新+先進制造+豐富場景”進一步推動新能源技術創新和發電、生產以及運行成本的持續下降,不斷推動光伏、風電等新能源產業快速形成規模優勢和供應鏈優勢,為中國及全球能源轉型和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
再次,更好發揮政府的制度引領和“兜底”作用。政府應當進行更加科學合理的規劃,引導新能源產業有序發展,在生產、運輸、消納等產業鏈各環節,系統性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新能源發展需要對一些現有制度進行改革,進一步聚焦于能源安全,提供更多制度性保障。如風能、太陽能發電用地的用地類型劃分,還需要更加切合實際的制度性安排。此外,風能、太陽能相關設備生產制造及廢棄后回收、處理處置等環節的資源消耗與環境污染也不容忽視。
最后,全方位加強能源國際合作。我們既需要深化新能源科技創新國際合作,有序推進新能源產業鏈合作,構建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共贏新模式,也需要深度參與國際能源治理變革,推動建立公平公正、均衡普惠的全球能源治理體系。要全面推進全球能源安全戰略,堅定走能源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道路。要積極推動跨國、跨區域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尤其是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廣泛開展能源投資、貿易、產能、技術標準等領域合作。要積極參與全球能源治理,積極推動全球能源低碳轉型,攜手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