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劉文霞(德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王俊松(山東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是事關國家安全和國家發展、事關廣大人民群眾工作生活的重大戰略問題,并且明確提出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網絡強國的戰略目標。202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的民革、科技界、環境資源界委員時,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后指出:“要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互聯網這一關必須要過。”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上,必須正確認識網絡時代的到來正在建構人類交往新的虛擬社會空間,受其影響人們的行為、意識等正日益變得虛擬化、數字化。在網絡空間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網絡強國建設的關鍵一環。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面臨機遇與挑戰
工業技術的發展將人類帶入一個嶄新的網絡信息化、數字化時代,要正確認識網絡時代到來所產生的影響,其中就包括網絡空間內的安全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要牢牢把握輿論主動權和主導權,讓互聯網成為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大增量。
網絡技術的運用是生產技術的發展,也是生產力進步的表現。然而,信息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便捷快速的交往互動方式拓寬了人們的有效表達空間和積極參與社會治理的渠道,有利于推動社會實踐向更好的趨勢發展。另一方面,網絡空間表達具有隱匿性的特點,也會助長非理性態度的表達,甚至使極端的觀點在互聯網上迅速擴散。實踐證明,網絡空間已經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場域,充分發揮互聯網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推動作用,必須準確認識和把握網絡空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網絡空間將人類帶入到全新的信息共享時代,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新機遇。
第一,網絡空間拓展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傳播渠道。網絡空間蘊含著傳播方式的數字化,包括信息共享、意識交融以及資源互換功能。積極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相互交融,以及傳統手段與新手段的相互結合,打造了多元化的傳播渠道,擴大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影響范圍和影響力。
第二,網絡空間具象化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實踐。網絡空間內蘊著思想政治教育的豐富呈現形式,包括文字、圖表、聲像以及圖片等,讓人們在生動、形象、互動及潛移默化的教育中,匯聚共識,升華思想,賦能社會行為。
第三,網絡空間加速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信息交流與傳播。網絡空間的重要特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傳播速度優勢非常明顯,二是信息輻射的受教育對象比較廣泛。積極把握迅速、及時的傳播方式和切實影響廣泛分布的受眾群體,有利于及時傳播正確的思想政治信息,加強網絡空間的正確輿論導向。
貝克的風險社會理論認為,后工業時代工業化進程的加速以及技術手段的升級和應用,必然促使社會開始轉型,同時人類社會發展也頻繁面臨技術廣泛應用帶來的各種風險,也包括需要應對一系列潛在的風險。從這層意義上來講,由網絡技術構建的網絡空間場域內必然要伴隨產生諸多潛在風險。因此,我們必須明確體察和切實應對網絡空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面臨的風險或挑戰。
網絡空間內的意識形態錯誤傾向可能導致主流意識形態弱化。網絡空間內的環境和情況復雜多變,針對傳播環境、傳播方向、傳播過程以及發展走向和趨勢,必須及時研判和積極引導意識形態斗爭產生的各種不利影響,切實管控諸如“歷史虛無主義”“個人英雄主義”等錯誤和虛幻的價值觀念信息以數字化方式在網絡空間流動傳播,大力弘揚民族團結和集體主義的正確價值觀念。同時,意識形態領域層出不窮、形形色色妄圖利用網絡空間內的“秩序漏洞”,沖擊主流價值觀念的手段的出現,對于網絡空間內的維穩工作提出了更高標準的實踐要求。
網絡技術發展的不均衡影響可能導致區域民族團結實踐效果的弱化。當下,網絡技術發展仍存在一定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的信息化建設水平相對落后,網絡監管體系不夠健全,網絡安全意識亟待增強。因此,必須充分認識到均衡推進網絡技術發展對于切實預防涉及少數民族的輿情事件,反對干涉少數民族區域的穩定生活,尤其是防止沖擊網絡建設技術相對落后區域的民族團結價值觀念,扎實做好國家歸屬感和政治認同感的技術保障工作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著力點
網絡時代正在建構人類交往新的虛擬社會空間,并深刻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意識,日益展現出虛擬化、數字化特征。網絡空間內,各種意識形態以信息為載體往復交流、互相影響,各種觀念和利益表達鮮明影響人們的行為,從而產生了大量的不確定性問題,帶來了難以用傳統社會治理手段加以解決的危機和風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建設好青少年聚集的網絡平臺,創作更多青少年喜愛的網絡文化產品,把要講的道理、情理、事實用青少年易于接受的語言和方式呈現出來?!币虼?,網絡空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強化互聯網思維,優化傳播內容,創新傳播形式,激發情感共鳴,加強輿論引導。
精心打磨傳播內容,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切入點。網絡空間作為一種新媒介形式,本質上是現實社會的虛擬延伸。媒介以信息流為載體,內容決定形式,從而決定了網絡空間內各種現象的具體表征。所以,精心打磨優質內容是關鍵。同時,形式反作用于內容,要善于運用網絡媒介的傳播形式,在網絡空間里大力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鞏固壯大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
塑造人的良好社會心態,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突破點。良好社會心態包含人的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四要素,反映了人的正常的精神世界和心理世界狀態。良好健全的社會心態能夠支配人的正確行動,促使社會成員的集體行動堅決果斷,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引導網絡空間的行為實踐提供正確的價值指引。同時,良好健全的社會心態能夠凝心聚力,塑造正確的意識形態觀念,有助于建設社會共有的精神文明家園,實現對中華民族、偉大祖國的高度認同,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向縱深拓展。
厚植文化自信,激發各民族情感共鳴,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點。文化符號承載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記憶,文化的重要作用鮮明表現為內在的凝聚力和外在的表現力,這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網絡空間形式上表征為信息交流和意識交融,實質上則為文化思想價值的輸出與碰撞,集體形成的文化認同感能夠對民族團結產生重要影響?!皵底治幕币孕畔⒘鳛檩d體,以網絡空間為平臺,促使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與融合,傳播主流價值觀,始終強調以文化的感召力提升民族團結的凝聚力,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動力。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
當今時代,互聯網信息技術已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推進器,信息技術及其營造的網絡空間已滲透到社會文化領域發展的方方面面,深刻影響著當代社會的發展進程。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互聯網是一個社會信息大平臺,億萬網民在上面獲得信息、交流信息,這會對他們的求知途徑、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產生重要影響,特別是會對他們對國家、對社會、對工作、對人生的看法產生重要影響。網絡空間嵌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是時代趨勢,也是實踐必然,必須不斷拓寬網絡空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
加強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要性的認知是重要前提。網絡空間不同于現實世界,但屬于對現實世界虛擬化的真實映射。這要求我們必須切實認識到網絡空間與現實世界的對立統一性,承認、認可并接受虛擬空間的現實發展性趨勢。同時,要明確在網絡空間內堅持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安全同樣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必須著力解決網絡技術發展的不平衡性,健全網絡監管體系,把網絡空間的變量變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增量。
培育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中華民族的情感是明確目標。情感體現的是對現實世界反映的傾向和正確態度,深厚的愛國情感能夠加深“五個認同”,即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同時,也能夠使網絡傳播者自覺提高自身專業素養,確保網絡傳播的內容不會誤導公眾,更不會以流量為目的故意歪曲事實,并自覺通過主人翁意識過濾掉與時代主流價值觀相左的內容。深厚的愛國情感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強大精神力量,能夠增強有效應對破壞民族團結等網絡輿情突發事件的能力,讓民族團結的根基更加牢固。
促成熱愛祖國、認同偉大民族的強大意志力是關鍵一環。網絡空間內各種意識形態錯綜復雜,必然存在成為西方國家實施精神入侵、文化滲透主要“場域”的風險。網絡空間內要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流教育,堅守網絡意識形態的高地,必然要求引導民眾形成堅強的意志力和正確的判斷力,以強化文化認同感和民族歸屬感,培育高度的政治認同感,成為積極鞏固維護國家安全和民族統一的屏障。在網絡空間內構建具有鮮明中華民族符號特征的民族集體記憶,能夠凝聚民族團結的價值共識,捍衛民族團結的網絡陣地,自覺識別和抵制涉及民族因素的不良網絡輿論,從網絡空間出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實現“五個認同”,自覺維護民族團結的自我行為是生動呈現。通過促使認知、情感和意志要素有機結合進而引導自身積極作為,必將提升社會成員的行為能力,使他們能夠在網絡空間內自覺反對涉及民族因素的不良輿論。歷史實踐說明,社會進步的核心驅動力并非流量媒介,更需要社會主體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體現的知識、智慧、判斷和思考,并主動承擔起維護民族團結、國家安全的社會責任。在網絡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應當牢牢把握對健全的社會心態的培育,把健全的社會心態轉變為正確的“數字化意識”,通過積極正確的社會行為切實構筑好網絡空間內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精準服務于民族團結工作、有效提升工作質量奠定實踐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