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周紹杰(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副院長)
實現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以及走向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新中國成立以后,針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先后經歷三次戰略安排。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三次戰略安排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使命意識,成為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家治理與發展的戰略指引。
第一次戰略安排
1954年,周恩來在一屆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包括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在內的“四個現代化”目標。在1964年底召開的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根據毛澤東的提議,周恩來正式提出20世紀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兩步走”戰略安排。這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第一次戰略安排。總體來看,這一戰略安排符合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長遠目標,反映了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希望迅速改變經濟上和科學文化上的落后狀況,從而迅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迫切愿望。
第二次戰略安排
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首次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并把其內涵定義為“小康社會”。1979年,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談到,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是“小康之家”。在同年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鄧小平正式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概念。他指出:“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走毛澤東同志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這就意味著,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必須要從現實國情出發,要對現代化建設的艱巨性有清醒認識。1987年,鄧小平提出了“三步走”的戰略構想,分別從1990年解決溫飽問題、20世紀末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以及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三個階段進行了戰略部署。這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第二次戰略安排,基本形成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總體框架。這也是第一次提出“基本實現現代化”這一戰略目標。
總體來看,經過改革開放發展初期的探索,鄧小平從我國發展的現實國情出發提出了走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這一重大命題。在實踐上,建設小康社會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階段性目標,也成為改革開放以后40余年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核心奮斗目標。2002年,黨的十六大把“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作為“基本實現現代化”的一個重要階段性目標和步驟,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成為與加快推進現代化相統一的目標。此后,又經歷了近二十年的時間,中國實現了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在建黨一百周年之際勝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性任務。
第三次戰略安排
黨的十八大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涵提出新的闡釋,即: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黨的十九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安排。黨的二十大進一步把戰略安排明確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總體戰略安排。這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第三次戰略安排,也是第二次戰略安排的“升級版”。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從這個意義上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僅是強國目標,也具有廣泛深遠積極的世界意義,與西方式的現代化道路形成鮮明對比。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系統總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特征。進一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從中心任務、顯著特征、本質要求、總體目標和重大原則等方面全面系統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三次戰略安排體現了黨中央隨著國家發展對現代化認識的不斷深入。其中,第一次戰略安排明確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愿景。第二次戰略安排既立足于建設小康社會的階段性目標,同時謀劃了本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長遠發展目標。第三次戰略安排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提出本世紀中期建設現代化強國的戰略目標,這既是第二次戰略安排的延續,也是對第二次戰略安排的升級和創新。從三次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演進也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是一個使命驅動型的政黨,始終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同時也是一個創新型的政黨,立足國情、與時俱進,不斷開拓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境界。
前景展望
黨的二十大提出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總體目標。總體目標的設定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面的現代化,是以人為本的現代化,更加深刻地指明了中國式現代化不斷豐富和發展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毫無疑問,實現上述總體目標是需要艱苦努力的。總體來看,中國已經具備了實現上述目標的發展基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全面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取得歷史性成就,為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奠定發展基礎。
在經濟發展方面,中國已經建成完整的工業體系、現代化的基礎設施體系,擁有規模巨大的人才隊伍、超大市場規模以及一大批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基本形成了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共同發展與相互協作的發展格局,已經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的行列,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廣度、深度和水平不斷提升,已經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不斷夯實,即將邁向高收入發展階段。在政治建設上,黨的領導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加強,全過程人民民主建設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不斷健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加強,愛國統一戰線不斷鞏固,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推進。在社會建設方面,中國已經初步建成廣覆蓋的民生保障體系,教育、醫療、社會保障、住房等民生保障水平不斷提升,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體系不斷健全。在文化建設方面,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和活態傳承不斷加強,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持續繁榮,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不斷提升,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不斷增強,全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極大提升。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不斷深入,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基本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治理的治理模式,在環境保護、生態修復、資源節約、低碳發展等綠色發展領域取得突出的成就。
目前,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已經告別了高速增長階段,將從目前的中高速增長階段(5-7%)轉向中低速增長階段(3-5%)。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發展實踐表明,面對內外部發展條件的深刻變化,保持戰略定力,統籌推進發展與安全,有效應對外部發展的風險挑戰,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韌性,對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需要指出的是,人口老齡化以及“雙碳”目標將成為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兩大約束條件,這就要求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持續推進發展模式轉變,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不斷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推進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建設,積極參與國際治理,有效防范外部風險,從而使得中國經濟發展行穩致遠,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