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杭行、紀志耿(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新時代高校要始終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職責使命,著力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不斷推動形成青藍相繼、薪火相傳的生動局面。
深化戰略思維,把穩育人“方向盤”,增強政治領導力。面向新征程,高校要在黨的領導下全面推進時代新人培育工程。要著眼全局視角謀篇布局,從戰略全局高度深刻認識培養時代新人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將培養時代新人融入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切實回答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要立足長遠眼光深入思考,既要牢記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標人才市場現實需求,優化教育資源配置,革新人才培養理念、體系、內容、方式等要素,探索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新模式,全面提高時代新人培養質量;又要著眼長遠,前瞻部署,超前布局,為社會各領域各行業輸送創新型、專業化、高質量的人才,不斷推進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要樹立整體思路全面把握時代新人培育的核心要義,著力把培養時代新人作為重大戰略任務抓緊抓好,讓時代新人成為驅動中華民族加速邁向偉大復興的蓬勃力量。
強化理論武裝,筑牢本領“地基石”,提升思想凝聚力。高校要堅持以思想政治理論課夯實大學生的基本功,增強他們的志氣、骨氣、底氣。要系統化開展課堂教學,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大學生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切實掌握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大學生,在全面融入和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使其成為大學生做人做事的基本遵循;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育大學生,使其全面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和價值真諦。以數字化創新方式方法,既要通過“線上線下”協同教學、“網內網外”聯動育人,推進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入行,又要科學把握數字化時代傳播規律,運用階梯式和分眾化教育教學手段,以方式方法的親和力和吸引力提升理論武裝的思想性和價值性。要精準化加強話語闡釋,加強理論的大眾化和通俗化闡釋,幫助大學生廓清思想迷霧,實現鑄魂增智。
注重躬身踐行,打造過硬“領頭雁”,激發榜樣引領力。高校要充分發揮黨員師生、學生骨干等先進群體的“領頭雁”作用,引領帶動廣大青年學子躬身實踐,爭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要促進大學生增強實干本領,要堅持知識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在培養大學生的勞動精神、奮斗精神和實踐意識上下功夫,引導他們“立鴻鵠志,做奮斗者”,既有“頂天”理想又能“立地”實干。要鼓勵大學生深耕社會實踐,深入社區、農村、企業等基層一線,積極開展社會實踐調研,在知行合一中讀好社會無字之書,自覺以躬身踐行做好“小我”、以志存高遠融入“大我”、以踔厲奮發實現“自我”。要激勵大學生勇擔時代重任,引導他們在苦干實干、開拓進取中遵循創新規律,發揚創新精神;強化高校師生的榜樣先鋒作用,引領大學生在新征程中增強職責使命意識、鍛造挺膺擔當品質,努力成為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和奉獻者。
創設優良環境,畫好共育“同心圓”,提升社會協同力。培育時代新人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合力創設優良培育環境。要創設健康和諧的家庭塑造環境,家長要以身作則,高度重視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樹立正確“三觀”。要創設立德樹人的校園培育環境,美化校園文化環境,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要創設公平公正的社會用人環境,用好用活青年人才,讓有真才實學的青年才俊有用武之地。要創設風清氣正的網絡輿論環境,牢牢掌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加強網上正面宣傳引導,提高網絡綜合治理效能,防范網絡意識形態風險,引導大學生主動學網、懂網、用網,高質量構筑網絡育人“同心圓”。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19YJC710007]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