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金磚國家數字教育合作、職業教育、外貿、中國式現代化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汪明:多方協同,推進金磚國家數字教育合作】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汪明表示,金磚國家數字教育合作,需要充分考慮各國數字教育發展差異性,遵循互利共贏原則,充分尊重成員國家的合作意愿和價值選擇,優化思路,促進合作與交流。一方面,國家層面應做好頂層設計與謀劃,確定數字教育合作的優先領域,及時發現并破除阻礙合作的體制機制性障礙,出臺更多有利于國際合作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應主動發揮區域優勢先行先試,積極推動地方企業、學校和相關單位參與金磚國家數字教育合作,鼓勵企業和高?!肮餐龊!薄M瑫r,各級各類學校是金磚國家數字教育合作的主體,應通過數字技術促進語言學習、文化交流、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國際合作交流,不斷豐富合作內容,拓展合作形式,推進優質課程資源共享,推動學位學歷和學分互認。另外,智庫和科研機構可以針對數字教育發展的重大課題開展跨國科研合作,對數字教育合作的優先領域提出建議,協助完善數字教育合作宏觀制度建設。此外,企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參與數字教育國際合作的重要力量,應在人才培養、人機交互、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建設等方面開發創新技術和創新應用,助力學校場域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和數字化教育環境布局。
摘編自《光明日報》
【張進財:加強職業教育,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張進財指出,加強職業教育,對于打造新型勞動者隊伍具有重要意義。要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的新形勢,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有力人才支撐。在突出職業教育特色層面,一體化設計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推動各層次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培養方案銜接;建立職業資格、職業技能等級與相應職稱、學歷的雙向比照認定制度,推進學歷教育學習成果、非學歷教育學習成果、職業技能等級學分轉換互認。在加強校企合作辦學層面,可推動職業學校在企業設立實習實訓基地、企業在職業學校建設培養培訓基地;鼓勵和引導職業學校主動吸納行業龍頭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專業規劃、課程設置、教材開發、教學設計、教學實施;面向各類企業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在深化產教融合層面,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優先發展先進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現代農業、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人工智能等產業需要的一批新興專業,改造升級鋼鐵冶金、化工醫藥、建筑工程、輕紡制造等一批傳統專業,形成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專業體系。
摘編自《人民日報》
【藍慶新:讓外貿“馬車”跑得更加穩健有力】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藍慶新指出,得益于營商環境改善、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持續推進,以及促進外貿發展“組合拳”的有效實施,我國外貿發展動力充足,趨勢不斷向好。未來,應從中間品貿易、服務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海外市場等方面施策,讓外貿“馬車”跑得更加穩健有力。一方面,中間品貿易是國際產業鏈和供應鏈結合最緊密的部分,應充分發揮我國制造業規模龐大,以及門類齊全、產業鏈供應鏈完備、物流基礎好的優勢,發展中間品生產和貿易,提升生產質量和工藝,以集群化生產、集成化政策降低成本,擴大我國中間品貿易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另一方面,增強服務貿易競爭力,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提升服務貿易企業的技術創新和業務創新水平;擴大承接高技術、高附加值服務的外包能力。同時,發展跨境電子商務,構建跨境電商貿易標準體系和評價系統,壯大跨境電商經營主體,發展“跨境電商+保稅展示”新零售模式,推動市場采購貿易出口。另外,加快建設“走出去”產業服務平臺,強化對外貿企業的信息交流和培訓,提升外貿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的抗風險能力;辦好廣交會、進博會、服貿會、數貿會、消博會、鏈博會等各類展會,增加國外客商與我國企業“點對點”交流機會。
摘編自《經濟日報》
【徐飛、胡鋮: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上海財經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項目首席研究員徐飛、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上海財經大學基地研究員胡鋮表示,新時代新征程上,要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中國式現代化中不斷增進民生福祉。在中國式現代化中不斷增進民生福祉,需要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宏觀和微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關系,把握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形成底線民生、基礎民生和品質民生協同發展的新局面。其一,強化就業扶持。通過加強職業教育和培訓,以在線教育、虛擬現實、遠程授課等多種方式,解決好人力資源供需不匹配這一結構性就業矛盾,進一步牽引勞動者素質的全面提升;通過搭建數字化平臺,實現對就業形勢、趨勢的有效監控和預測,加大對重點群體的幫扶,加強市場監管和勞動保障監察執法,減少不合理的就業限制和就業歧視。其二,完善分配制度。要發揮好初次分配的基礎性作用,不斷提升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要加大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政策的調節力度,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要建立健全第三次分配機制,積極引導、鼓勵和支持社會成員通過慈善捐贈、公益服務等方式進行社會救濟。其三,優化公共服務。可通過搭建數字化、智能化公共服務運營平臺,助力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與作業效率的提升,進一步提升公共服務的質量和響應速度;公共服務機構可探索完善服務質量綜合評價體系,通過監測客戶滿意度、收集反饋意見等方式,不斷改進服務質量,增強服務口碑和公信力。
摘編自《解放日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