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深化改革、新質生產力、高質量就業、國際科技創新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張占斌:處理好幾個重大關系,全面深化改革】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國家一級教授張占斌表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需要處理好幾個重大關系。其一,高質量發展與民生改善的關系。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有效防范化解各種重大經濟風險挑戰。其二,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要通過改革,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激發市場活力,有效向民營經濟配置資源,使市場更好地服務于人民的需求。其三,公平與效率的關系。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要加強法治建設,確保改革的合法性和規范性,維護人民的合法權益。其四,改革底線與高線的關系。大局穩定和群眾利益是底線,改革不能與民爭利,改革成果應由人民共享。高線是目標,即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其五,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改革既要解決好當前人民關心的突出問題,又要著眼于長遠發展,注重可持續性。其六,國內改革與對外開放的關系。在對外開放中,要注重維護國家主權和人民利益,實現國內改革與對外開放的良性互動。
摘編自《北京日報》
【徐曉明:新質生產力實踐探索釋放強大動能】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科研部中心研究室副主任徐曉明認為,隨著科技的發展進步,新質生產力實踐探索不斷豐富,在傳統產業升級、智能制造、數字經濟、綠色節能等現代化產業領域大放異彩。首先,抓住了“新機遇”,以“創新”為原則,以“質優”為內涵,加快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產業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我們必須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上有所作為且大有作為,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才能有效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應對國際市場挑戰、增強我國產業體系的國際競爭力。其次,用好了“新抓手”,牢牢牽住科技創新的“牛鼻子”,探索培育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主要依靠以技術和數據等為代表的優質先進要素。科技創新在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的同時,還推動著生產過程的智能化、標準化和高效化。再次,發展了“新變量”,激活了“舊存量”,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探索打造現代產業集群新高地。各地結合自身的科技創新資源和實力,積極制定現代產業發展規劃及其相關政策,因地制宜,明確優先發展的產業領域和區域布局,以科技創新引導優質資源要素向優勢產業和區域集聚,逐步推動現代化產業集群發展培育。最后,搶占了“新賽道”,堅持綠色發展與智能發展雙驅動,積極建立起以節能降碳、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為導向的綠色產業鏈、供應鏈體系,積極培育新興產業發展。
摘編自《光明日報》
【蘇麗鋒、侯楠楠:破解“有活沒人干”難題,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蘇麗鋒、侯楠楠表示,從當前勞動力市場發展現狀來看,“有活沒人干”現象背后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勞動力市場供需矛盾仍較為突出,二是勞動力市場配置效率有待提高,三是求職者就業觀念仍需繼續轉變。首先,勞動力市場供需矛盾主要體現為高質量就業崗位的供給不足。應在充分激發中小微企業發展活力、持續發揮其就業吸納能力的同時,通過科技創新發展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發揮其高質量就業崗位的創造能力。與此同時,產業結構的變革也對勞動者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應從高等院校與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勞動者的技能培訓以及構建終身學習教育體系入手,塑造新型勞動者隊伍。其次,從勞動力市場配置角度來看,人崗匹配效率仍有待提高。需要破除一系列阻礙勞動力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降低勞動者的遷移成本,營造公平就業環境,促進勞動者在地區、行業間的流動與高效配置,并通過引導產業轉移等方式,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就業機會的增加。還應從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入手,提升公共就業服務在城鄉、地域間的均等化水平、智慧化水平。最后,求職者就業觀念仍需繼續轉變。應通過宣傳教育,引導全社會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通過人才認定、職稱評定等方式,提升缺工行業從業者的價值感和榮譽感,由此引領全社會就業觀念的轉變。
摘編自《工人日報》
【許竹青、張淑慧:推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邁上新臺階】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許竹青、張淑慧認為,新時代新征程,應圍繞夯實基礎研究優勢、發展壯大創新型產業、集聚頂尖人才等方面大力推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邁上新臺階,為持續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蓄勢儲能。要夯實基礎研究根基。大力支持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和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壯大體系化的戰略科技力量、完善基礎研究學科體系建設。將基礎研究學科體系建設與先進生產力發展需求緊密結合,強化科技攻堅力量體系培育;要壯大世界級新興產業集群。以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大任務為牽引,充分發揮科技領軍企業的引領、示范、統籌作用。做大做強一批具有產業鏈控制力的科技領軍企業,帶動產業鏈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持續加大對科技領軍企業、科技型骨干企業基礎研究投入的財政金融及稅收優惠和知識產權保護等支持力度,營造有利于科技型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要加快科技教育人才一體化發展。一是聚焦國家重大需求,培育參與重點項目重大工程、領銜一線生產難題攻關的領軍工程技術人才。二是圍繞區域優勢領域創建一批產教融合創新平臺、校企聯合研究院,在創新實踐中培養戰略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復合型人才。三是進一步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推動世界一流學科建設。
摘編自《科技日報》
(光明網記者 王曉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