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西部地區發展、數字技術賦能高等教育、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時代價值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余曉暉:以工業互聯網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指出,我國傳統產業具有規模大、應用場景多、數據資源豐富等優勢,同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以工業互聯網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大有可為。工業互聯網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產物,通過對人、機、物的全面互聯,構建起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全面連接的新型生產制造和服務體系,是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徑,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動力。工業互聯網通過對工業系統實時數據的采集、處理、分析等,并與相關行業的知識、經驗、需求相結合,形成新的優化范式,改變了工業生產模式,催生出新的產業組織形態、形成了新的要素組合、孕育了新的價值創造方式,有助于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發展。工業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相結合,能夠構建高效低耗智能生產體系、資源共享協同制造體系、敏捷柔性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推動研產供銷過程向網絡化、智能化邁進,有助于推動傳統產業智能化發展。把工業互聯網貫穿于綠色發展的設計、制造、管理、服務各環節,能夠從全生命周期賦能能源優化調度、碳排放監測和管控,為傳統產業綠色發展提供支撐,有助于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化發展。
摘編自《人民日報》
【斯麗娟:推進西部地區實現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
蘭州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斯麗娟指出,要充分認識推進新型城鎮化對推動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意義,推進西部地區實現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的有機結合。一方面通過補短板夯基礎,建立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常態化幫扶機制,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升就業和產業支撐能力,保障勞動收入實現較快增長,切實鞏固拓展西部地區脫貧攻堅成果。另一方面要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和縣域內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發揮金融支農和農業保險的風險對沖功能,引導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著力提升縣域產業實力,提升城鎮產業對農村轉移人口的吸納能力;在縣域內進一步優化城鄉分工體系和市場體系,暢通城鄉經濟大循環。同時要重視發揮當地的農業特色優勢,增強內生發展動力,持續推進西部地區縣域經濟實現特色發展,大力發展縣域特色產業,注重開發農業產業新功能、農村生態新價值,集群化發展具備競爭優勢的特色產業,推廣生產生活綠色低碳化,推動縣域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學好用好“千萬工程”經驗,政府主導建立并優化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機制,加強全局性謀劃、整體性統籌,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為鄉村發展注入動能。
摘編自《光明日報》
【彭雙階:數字技術賦能高等教育變革,增強發展新質生產力優勢】
華中師范大學校長彭雙階指出,高校應深刻理解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通過數字技術賦能、調整優化學科布局、深化評價改革等方式,加快提升集人才、學科、科研于一體的綜合創新能力,為發展新質生產力貢獻智慧和力量。高等教育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要全面落實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部署要求,充分認識并牢牢把握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發展的重大機遇,結合自身優勢和發展實際,把數字化轉型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力和新工具,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既要賦能教育教學范式變革,積極推動面向智能時代的主體教育理論創新和信息化教學變革創新,打破傳統教學壁壘,在教和學、學和用過程中,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改變學生學習方式;也要賦能科學研究方式變革,加快建設“人工智能+”科研體系,構建“人工智能+”學科專業群,打造多學科專業融合的知識和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學科交叉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推進哲學社會科學與計算機科學等學科深度交叉協同,促進傳統學科轉型升級。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袁正清: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精神歷久彌新】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袁正清指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經受住了時代的洗禮和國際風云的考驗,其精神歷久彌新,彰顯了其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所蘊含的尊重主權平等、維護世界和平等理念契合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需要,已成為發展中國家共同秉承的外交理念,引領著“全球南方”國家的團結合作。共建“一帶一路”是我國同廣大發展中國家深化互利共贏合作的生動縮影,南南合作是我國深入踐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重要體現,為新時代中國外交實踐創新奠定基礎。當前,國際關系紛繁復雜,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發展鴻溝加劇,全球性挑戰增多,安全問題層出不窮,治理問題不斷涌現。為了妥善應對當前困境,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并提出“三大全球倡議”為其提供可行路徑,呼吁世界各國勠力同心,共同應對全球性問題。“三大全球倡議”是中國給國際社會提供的觀念公共產品,秉承各國平等相待、互利共贏的理念,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所強調的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相互呼應。時至今日,雖然時代背景已然不同,但和平與發展始終是世界各國的根本追求,這正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歷久彌新的核心所在。只有不斷豐富、不斷發展的理論才能夠為中國外交實踐提供有力支撐,為全球治理提供中國方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各國共同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貢獻。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光明網記者徐倩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