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李懷勝(中國政法大學網絡法學研究所所長、副教授)
2024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網絡強國戰略目標10周年,是中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30周年,也是中國網絡法治建設起步30周年。近日,《中國網絡法治三十年》報告發布,全面展現了中國網絡法治建設成就,總結了中國網絡法治建設經驗,同時也展望了中國網絡法治的未來和前景。中國網信事業三十年取得卓越成就的重要經驗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符合中國實際的網信發展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網信事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信事業要發展,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網絡法治建設的指導思想、事業坐標和行為準則。
網絡法治建設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讓網絡法治成果充分彰顯公平正義
網絡立法過程提升參與性,訂立良善之法。“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優良的立法是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理念的立法,是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立法,是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的立法。三十年來的網絡法治建設,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以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例如2021年11月1日起實行的《個人信息保護法》積極回應人民群眾關切的個體信息權益,創設個人在信息處理活動中的知情權、決定權、刪除權等,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個體的信息關切充分結合起來。
網絡執法過程增強針對性,強化尊法意識。網絡是現實生活的映射,更是獨立存在的人類生活空間和新型社會秩序,網絡是億萬人民的精神家園,也是個體權益和公共利益的載體。三十年來我國不斷推動嚴格規范公正文明網絡執法,針對網絡治理的熱點難點痛點,例如網絡暴力、網絡侵犯知識產權等,提升執法活動的力度深度和廣度,強化人民群眾的尊法守法護法意識 。
網絡司法過程提升公信力,維護法治統一。網絡司法現代化是網絡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分,我國司法機關牢牢把握信息化時代的重大歷史機遇,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與司法工作深度融合,讓司法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公安信息化提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水平,數字檢察賦能法律監督工作高質量發展,智慧法院讓公平正義看得見、摸得著。
網絡法治建設全面反映人民愿景,讓網絡法治成果充分體現人民利益
妥善處理行政監管與新興業態的關系,給數字經濟注入創新的活力。當前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國力競爭的新賽道、國家命運的新戰場。國家不但要正向促進、鼓勵、支持數字經濟的發展,為數字經濟發展協調與聚集各類資源,也要反向掃除制約數字經濟的各類障礙、困難、風險、隱患。我國網絡法治建設創新性提出“包容審慎”的新興業態監管原則,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模態、新模式”實現包容審慎監管,為新興業態發展設置觀察期、保護期、過渡期,給數字經濟注入創新活力。
妥善處理產業發展與個體權益的關系,兼顧各類網絡主體利益訴求。市場經濟環境下各類主體利益交疊重合,如何充分化解各方利益沖突,協調各方利益關系,凝聚各方利益共識,往往決定了立法的成效、執法的實效、司法的長效。許多網絡立法的難點就是妥善處理產業發展與個體權益的關系,例如《電子商務法》涉及面廣、規模大,既鼓勵電子商務新業態,又不搞特殊化,既明確平臺和電商責任,又把消費安全放在首位,該法經過四審才出臺,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把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立法的根本宗旨。
妥善處理網絡安全與網絡發展的關系,探索網絡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網絡作為社會實踐的探索領域,發展速度快,波及范圍廣、新生現象不斷涌現,風險系數高。沒有安全,發展就成為無源之水,我國的網絡法治建設堅持在安全中保發展,在發展中促安全。例如立法領域既有《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等保障類的法律,又有《電子簽名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促進類的法律法規。網絡安全和網絡發展持中平衡,網絡建設行穩致遠。網絡法治建設秉持“法治就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的理念,踐行“數字經濟就是法治經濟”的宗旨,讓人民充分享受網信事業發展的成果。
網絡法治建設努力消除數字鴻溝,讓網絡法治成果充分惠及全體人民
確立特殊群體的網絡受保護權,筑牢特殊人群網絡保護的法治防線。為了應對網絡空間各類暴力、色情等信息對未成年人的戕害,我國在立法、司法、執法等各個層面予以專項整治,并調動平臺、政府、學校等各方力量建立一系列網絡保護機制,致力于為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網絡環境,在2020年對《未成年人保護法》進行修訂,辟專章“網絡保護”,實現了該法由傳統社會到信息社會的過渡,滿足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現實需求。
保障特殊群體的網絡發展權,讓每一類群體享受到數字時代的紅利。特殊群體的網絡受保護權是其消極面向,而其網絡發展權則是積極面向,兩者共同構成特殊群體的數字化權利。我國通過多層次、多維度立法彌合未成年人、殘疾人、老年人等數字鴻溝,促進特殊群體更加充分、更加平等地享受數字紅利,融入社會時代。例如《數據安全法》要求提供智能化公共服務應當充分考慮老年人、殘疾人的需求,避免對老年人、殘疾人的日常生活造成障礙。《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方案》要求互聯網應用服務進行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數字社會的特權群體權利,既包括數字化的平等參與權,又包括非數字化生活的權利。網絡法治建設平等對待每一類群體的權利,“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為特殊群體跨越數字鴻溝提供制度保障。
網絡法治建設積極推動社會變革,讓網絡法治成果充分增進人民福祉
積極夯實執政根基,主動回應人民訴求。人民創造網絡,網絡服務人民,網絡是實現人民民主、擴展人民監督政府的重要渠道。社會公眾通過網絡平臺積極為立法活動建言獻策,提升了立法的民主化、開放化、透明化。領導干部通過網絡感知社情民意,輔助決策施政。
構建和諧網絡生態,穩步提升網絡素養。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的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的共同家園,網絡生態建設中,內容建設是基礎,文明建設是歸宿。國家有關部門出臺《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互聯網文化管理暫行規定》《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等,推動網絡生態治理,明確了網絡行為的邊界和底線,為網絡空間劃定了“紅線”和“高壓線”,一方面有效遏制了網絡亂象的蔓延,同時提升了公民對網絡信息的辨別能力、網絡行為的自律能力,培育了公民的網絡素養,構建起健康、和諧、有序的網絡生態。
面對日益復雜的網絡環境,加強網絡法治建設,既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必然選擇,也是保障公民權益的必由之路。三十年來,我國網絡法治建設堅持網絡立法、網絡執法、網絡司法三位一體,數字政府、數字社會、數字中國相輔相承,網絡法治和涉外法治統籌推進,根本特色在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讓人民充分享受網信事業發展的成果。展望未來,法治化、規范化的網絡空間將能夠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構建網絡強國提供堅實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