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程欣煒(南京郵電大學經濟學院講師);王子敏(南京郵電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對企業創新的科學理解,在于借助新技術、新模式的內在活力,激發經濟的持續增長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創新政策不斷豐富和完善,從最初支持技術改造,到鼓勵企業成為創新主體,再到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政策的系統性、針對性和前瞻性不斷增強。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要求“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規劃出一條以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為目標,以激發企業創新活力為抓手的有利路徑。
激發企業創新活力的現實背景
滿足美好生活需要是驅動企業創新活力的邏輯原點。隨著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長,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內生動機激發出企業創新的強大活力。當前階段,企業創新不再局限于單一領域的技術進步,而涉及到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利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方法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優化質量,以適應人民群眾對生活資料的新需要和高要求。
創新要素投入不足是制約企業創新活力的首要因素。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階段,國內創新企業的存續面臨著資金短缺的重大挑戰。創新研發和轉化的流量反饋特征加劇了創新活動的高風險性和高不確定性,迫使企業擴大資金投入規模來支持市場調研和產品推廣。資金短缺不僅限制了企業研發進程,還間接影響到企業吸引和留住技術人才的能力,導致人才向非技術部門轉移,極大地限制了企業的創新潛力。
全球化競爭與合作是激發企業創新活力的歷史機遇。全球化競爭拉近了企業與先進技術、優質產品和高效生產方式間的距離,也使企業深刻理解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性,倒逼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尋求新技術、新產品和新需求,爭取生存和發展空間。而全球化合作則為企業提供了創新資源和平臺,促使企業建立更廣泛的合作伙伴關系,共享資源、技術和市場信息,分擔創新風險和成本,鼓勵和引致更大膽的創新嘗試。全球化帶來更多元的市場需求偏好和更復雜的制度環境,國際規則體系正極力限制新興經濟體發展和創新重心向東轉移,釋放企業創新活力是擴大我國創新影響力和話語權的重要路徑。
企業創新活力對新質生產力的動態賦能
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是多目標的系統性突破,圍繞全要素生產率的階躍式提升這一理論核心,企業在實現“新”(創新驅動)與“質”(高質量發展)的深度耦合過程中,必然存在與自身創新定位自洽的創新活力。正確認識不同類型企業的創新活力差異,深刻理解“兩個毫不動搖”的創新主體定位,對企業有機銜接新質生產力系統至關重要。
發展中、差異化、相對立的創新活力是企業形成和運用新質生產力的內生動力。企業會根據固有稟賦和經營目標而理性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創新方式。在任一時點上,僅少數企業直接形成新質生產力,而絕大多數企業在跟隨、應用和集成新質生產力。正是對創新活力的辯證認識引致了企業與新質生產力在創造、轉化、組合和迭代等不同維度上均能有機銜接,并通過市場反饋而保障其動態先進性。
創新活力體現了新質生產力形成過程中的企業主觀能動性。尋求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的內在意愿是驅使企業主動擴大創新投入的關鍵動機。家國情懷、企業文化、社會責任等因素難以被精準衡量,限制了創新活力在經濟市場中的顯性化,但其對新質生產力發展具有強大的價值引領作用,引導企業創新目標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相一致,促使企業持續自我革新和承擔創新風險。
運動式科技創新無法形成新質生產力,反而損害企業長期創新活力。創新意識不能改變創新要素的第一性,新質生產力的元創造性特征決定了其較少受到外部要求或壓力的正向影響。集中化、大規模的創新活動可能帶來短期科研突破,但會造成創新要素的飽和化和創新成果的同質化,經人力資源錯配而形成一種急功近利的創新誤區,最終損害基礎研究和持續探索的創新活力。
以新質生產力為導向提升企業創新活力
錨定創新戰略,營造創新環境。提升企業創新活力應以構建全面支持創新的生態系統為核心。第一,國家須以新質生產力為導向,制定和錨定清晰的科技發展戰略,為企業提供長期穩定的發展方向和政策支持。創新政策包括但不限于對研發活動的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激勵措施,以及對研發投入的量化寬松、靈活配置等彈性措施,為重大科技攻關和民營企業轉型提供兜底機制。第二,加大對高等教育和科研機構的資金投入,培養和吸引高水平的創新人才和創新管理人才,高度重視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文化引導和價值塑造,為企業提供強大的創造力支持。通過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確保企業的創新成果獲得法律保護,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第三,推動國際、省際和跨產業、跨部門的科技交流與合作,識別、引進具備潛在新質生產力屬性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同時,指導地方政府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簡化行政審批流程,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為企業提供更加寬松和便利的創新場景。
盤活創新資源,優化創新服務。明確地方政府作為新質生產力培育者、發現者和保護者的身份,打造數字化的“紐帶式”創新服務體系。第一,地方政府應根據宏觀戰略和微觀稟賦,多維度、多角度地理解地方產業和企業在新質生產力創造、轉化、組合和迭代上的定位,制定和實施具有地方特色的創新政策,特別是靈活的研發補貼和土地使用政策,有針對性地激發不同性質和規模企業的創新意愿。第二,地方政府須以新質生產力為導向,加強前瞻性基礎設施建設,主動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集群,為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物理環境,促進信息流通和資源共享。第三,地方政府應積極發揮創新服務意識,構建區域創新體系,與地方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建立“紐帶式”創新場景,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網絡,統籌彈性政策、創新要素和市場需求,促進創新成果的高效轉化。同時,提供數字化的創新服務和支持,直接幫助或促成相關部門幫助企業解決創新過程中遇到的難題。
凝聚創新共識,深化創新管理。新質生產力拓展了創新的質量維度,對企業的創新文化和管理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企業應積極培育和凝聚健康有序的新質生產力發展共識,建立長短結合、理實結合的創新激勵機制,促成樂于鉆研技術、甘于長期投入、勇于反復試錯的創新氛圍。加強與外部機構的開放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和技術互補,拓展創新視野和合作空間。第二,企業須以新質生產力中的“新”“質”深度耦合為理念,優化組織結構和管理流程,提高經營決策效率和市場響應速度,建立健全適合企業經營目標和定位的風險管理機制,對創新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類風險進行評估和控制,確保高質量創新活力的持續可控。第三,企業須以市場需求為基礎,通過市場研究和用戶反饋,不斷調整和優化產品與服務,確保創新成果能夠滿足實際需求。同時,深刻理解新質生產力的知識產權特征,重視自主創新體系的人才隊伍建設和專業部門建設,逐步形成以新質生產力為導向的技術積累模式。
【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數字經濟背景下我國城市經濟韌性的影響因素與提升策略研究”(21BJY165)的階段性成果】
【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