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第二個結合”、依規治黨、高技能人才培養、改革、公路運輸綠色發展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齊彪:深入理解“第二個結合”重大命題】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教授齊彪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第二個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這一重要論述體現了我們黨對中華文化發展史、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發展史、人類文明發展史內在規律的深刻把握。我們黨把“兩個結合”統一起來、同向發力,既要解決中國實際和時代要求的重要問題,又要夯實理論創新的歷史和群眾基礎,開創了新時代黨的理論創新的新格局。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正確理解“第二個結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特質、鮮明特點等多次作出深刻闡釋,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指出,共產黨人要把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悟馬克思主義原理當作一種生活習慣、當作一種精神追求,用經典涵養正氣、淬煉思想、升華境界、指導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從不同視角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全面深刻闡述。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認識。“第二個結合”也鮮明提出鞏固文化主體性等重大問題。“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正是通過“第二個結合”,才能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
摘編自《光明日報》
【王偉國:堅持依規治黨為增強法學研究的中國特色注入強大動力】
中國法學會黨內法規研究中心主任王偉國表示,堅持依規治黨拓展了我們黨依法執政之“法”的內涵與外延,為滋育中國法學創新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實踐沃土,為增強法學研究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注入強大動力。首先,堅持依規治黨促進法學理論研究范式變革。依規治黨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重要方面,體現出我國法治體系不同于西方法治體系的鮮明中國特色,也使中國法學理論研究迎來了一場范式變革。其次,堅持依規治黨助推建構中國自主的法學知識體系。如何理解法的概念,是建構法學知識體系的原點性問題。長期以來,“法是國家意志的體現、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并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社會規范”的觀點在我國法學界根深蒂固。依此形成的作為法學研究主流的法教義學,其基本研究方向就是把國家制定的法律作為必須堅定遵循的唯一規范進行體系化研究闡釋。堅持依規治黨,將黨內法規制度建設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豐富和發展了法的概念,為理解這一法學知識體系的原點性問題提供了新視野。最后,堅持依規治黨賦予法治話語更多中國特色。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造性地把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有機統一起來,推動形成國家法律和黨內法規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保障的格局。因此,在我國,法治軌道的“鋼軌”主要由國家法律和黨內法規共同鋪就。這就賦予法治軌道這一法治話語更加鮮明的中國特色,也激發出中國法學在法治話語研究方面的旺盛活力。總之,法學研究要深入挖掘依規治黨對于我國法治話語理論內涵的豐富拓展,不斷彰顯其鮮明中國特色,為人類法治文明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摘編自《人民日報》
【陳春琳: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
陳春琳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職業能力建設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制度不斷健全,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持續提速,高技能人才隊伍不斷壯大,能力素質持續提升,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制造強國建設提供了堅強支撐。我國還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為加強技能人才隊伍建設頂層設計、深化技能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也要看到,我國技能人才總量持續增長,但高技能人才的占比依然較低。特別是制造業領域,技術工人短缺問題比較突出,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長期保持在2以上,造成新興產業、高科技企業的高技能人才緊缺,人才供給與市場需求難以匹配。技能人才還普遍面臨社會地位不高、收入水平偏低等問題。對此,要從多角度施策,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搭建牢固的高技能人才基礎。一方面,引導高校主動適應市場需求,動態調整高等教育專業和資源結構布局。另一方面,引導企業制定清晰的職業技能人才培養戰略,與高職院校、培訓機構等建立合作關系,舉辦技能競賽、開展經驗交流會、建立學習社群等,持續提升員工技能水平。
摘編自《經濟日報》
【吳垠: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統集成,堅持以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謀劃推進】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政治經濟學研究所所長吳垠表示,與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突出體制改革實現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相對集中性而言,今天邁向中國式現代化的改革開放面臨的則是一個綜合復雜經濟社會系統,許多領域需要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因此,當下的改革開放必須堅持正確的方向、分擔改革的成本、突出重點的領域,把復雜的社會利益結構調整到利于改革攻堅克難的方向上去。首先,改革開放必須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作為唯一正確的方向。中國改革開放的方向就是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充分展現改革開放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關照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改革開放價值觀。其次,改革開放要注重推進方式的調整和改革成本的合理分擔。同時,改革開放要兼顧中國式現代化的各個領域,突出改革重點。當下,改革開放聚焦的核心問題來自就業、增收、入學、就醫、住房、辦事、托幼養老以及生命財產安全等老百姓急難愁盼問題,要從中找準改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舉措,多辦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實事,使改革能夠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除此之外,改革開放要著力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問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主要表現為: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產業發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合理、生態發展失衡等。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也遲滯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此,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要義就是站在人民立場,分類、有序解決上述問題。總之,改革開放在謀劃上要通過系統集成出臺刪繁就簡之策,在落實上要務實求真點滴推進收獲事半功倍之效。
摘編自《北京日報》
【沈孟如:實現公路運輸綠色化的深度發展】
北京交通大學交通信息管理工程系書記沈孟如表示,近年來,我國明確提出把運輸結構調整作為深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改革的重要任務和重點方向。目前,我國運輸結構仍以公路運輸為主導,公路運輸綠色轉型成為我國交通運輸綠色轉型的關鍵點和突破點。但在公路運輸組織、運輸車輛、運輸管理、多式聯運發展等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和挑戰。一是公路運輸綠色化組織方式有待優化。二是公路運輸綠色化車輛技術有待深化。三是公路運輸綠色化管理方式有待改進。四是多式聯運綠色化服務體系有待升級。針對目前公路運輸綠色化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未來仍需從結構優化、技術創新、管理規范三方面出發加以改進,以實現公路運輸綠色化的深度發展,提高資源利用率。一是運輸組織優化促進公路運輸綠色發展。推廣高效運輸組織方式,大力發展滾裝運輸、甩掛運輸、馱背運輸等先進運輸組織模式,縮減轉運和裝卸時間,提高整體運輸效率,實現公路運輸綠色化發展,進一步降低能耗和碳排放。二是技術裝備創新助力公路運輸綠色轉型升級。大力推廣清潔能源使用,推動輕量化材料技術發展,加強新能源車輛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引入新能源車輛代替傳統運輸載具,推動運輸裝備綠色低碳升級,促進節能減排降碳。三是管理機制完善保障公路運輸綠色低碳要求落實。制定并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公路運輸行業管理水準,引導公路運輸企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網絡化方向發展,提高市場集中度,優化資源配置。綜合應用法律法規、標準規范、規制機制等手段加強公路運輸管理。
摘編自《學習時報》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