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吳垠(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政治經濟學研究所所長)
2024年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企業和專家座談會強調:“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則事半功倍,不得法則事倍功半甚至產生負作用。”改革開放要注重方法論指導,加強頂層設計、整體謀劃,增強各項改革的關聯性、系統性、協同性。與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突出體制改革實現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相對集中性而言,今天邁向中國式現代化的改革開放面臨的則是一個綜合復雜經濟社會系統,許多領域需要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因此,當下的改革開放必須堅持正確的方向、分擔改革的成本、突出重點的領域,把復雜的社會利益結構調整到利于改革攻堅克難的方向上去。
改革開放必須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作為唯一正確的方向
中國改革開放的方向就是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充分展現改革開放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關照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改革開放價值觀。首先,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作為黨和國家的生命線,始終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其次,改革開放要切實關照經濟主體物質利益關系調整,把大多數人利益受益的“增益式改革”和一部分人利益受益、另一部分人利益受損的“損益式改革”充分結合,并做好利益補償機制的建設。例如,中國農村土地承包制改革就是典型的“增益式改革”,因其普惠性而推進相對容易;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則是“損益式改革”,需要面對利益受損者建立持續的利益補償機制。再次,改革開放要把集體意義上的“人民”和個體意義上的“人民”適當區分,在整體推進集體利益普惠式增益的同時,更應關切個體利益的特殊性增益。譬如扶貧攻堅在整體性解決多數貧困地區人口擺脫絕對貧困后,要把后續改革的任務落實到具體的貧困家庭和個體縮小相對貧困差距,實現個體發展層面上的致富。最后,對外開放要堅持以開放的安全和中國國家利益為主的國策,既要積極融入全球化,又不能為西方主導的全球化所限制,要把中國的全球治理理念和政策有立場、有原則地貫徹到后續的對外開放或經濟外循環體系之中。
改革開放要注重推進方式的調整和改革成本的合理分擔
按照過去的思路把體制改革當作改革開放的重點是必要的,但這種改革的相對集中和單一性對今天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更高階段任務而言則力度不夠,同時也面臨體制慣性越來越大和改革成本愈來愈高的困難。以所有制改革而言,早期的改革把相對效率低下的所有制企業都改制了,但現在的改革如要繼續刀刃向內深化改革,則不可避免對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制度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尤其要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著眼于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加強黨的領導,完善公司治理,推動企業“建立健全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把國有經濟的體制慣性和體制成本在現代企業制度框架下給予合理分擔。以住房體制改革而言,市場化的商品住房體系業已建立,國家在關照大多數人住有所居的同時,也要尊重一部分人既將住房當作住有所居的居所,也將其視為財富保值增值的真實需求。住房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要把市場增值收益、市場普惠關照和市場成本分擔綜合考慮,尊重每一個個體對住房需求的選擇。以金融體制改革而言,各類金融機構承擔起了融通社會資金、管理金融體系、實現金融發展、促進經濟繁榮等任務,但是,金融業本身運作的成本如何在其行業內外得到適當分擔,不僅關系到金融體制改革的可持續性,也對當下金融監管和金融開放工作提出更高要求,金融行業的高收益和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經營要嚴加監管,同時,金融行業的運行成本亦需分擔以保證其正常營運獲得合理收益,此為金融改革之要害。
改革開放要兼顧中國式現代化的各個領域,突出改革重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主持召開企業和專家座談會時,有國企、民企、文體、營商、投資、特區(香港)、學界等9位企業家或專家代表參與交流。這說明中央高度重視來自各界的對于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建言,其座談內容涉及當前社會關注的多個焦點領域。即將召開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也必將吸納來自社會各界的期許和建言。當下,改革開放聚焦的核心問題來自就業、增收、入學、就醫、住房、辦事、托幼養老以及生命財產安全等老百姓急難愁盼問題,要從中找準改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舉措,多辦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實事,使改革能夠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比較務實的切入點,在于更加自覺地把高質量充分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使高質量發展的過程成為就業提質擴容的過程,提高發展的就業帶動力,特別是要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努力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同時支持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產業和企業,穩定和擴大就業容量。
改革開放要著力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問題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處理好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問題,對于推進改革開放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主要表現為: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產業發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合理、生態發展失衡等。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也遲滯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此,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要義就是站在人民立場,分類、有序解決上述問題。當然,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原因復雜,有歷史遺留問題,有生產關系不匹配新質生產力問題,有體制機制障礙,還有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影響等因素。要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應堅持“兩個結合”的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方法論,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把改革開放的政策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問題導向,通過改革創新來破解發展中的難題。包括:
(1)統籌協調區域、產業和城鎮發展:推進城鄉高質量發展一體化,著眼于城鄉地域系統“人口—產業—土地”協同轉換的科學思路,加快創新城鄉土地配置與管理制度;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破除城鄉二元體制;(2)堅持以突破性技術創新形成新質生產力:要強調突破性技術創新研發和產業轉化,通過強化基礎性創新研究,加大對行業突破性技術創新的支持,以顛覆性技術創新帶動產業鏈供應鏈加速升級,帶動產業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狀態向高水平高質量均衡狀態收斂,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3)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分配機制形成增益式改革:健全居民財產安全性保障機制,暢通中低收入群體利益實現渠道和機制,以實現我國收入分配格局的均衡,鼓勵高收入群體通過公益事業、慈善捐助、教育資助、修橋補路和捐獻愛心活動等改善社會投資的水平,既降低政府財政或金融的壓力,也形成增益式、普惠式、包容式的經濟發展;(4)解決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不均衡問題:通過縮小城鄉生態文明發展的差距,確保生態文明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實,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均衡發展;(5)優化開放型經濟結構:為應對國際經貿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大、開放型經濟不平衡等挑戰,要穩步推進政策創新及深化改革,促進服務貿易、國際投資合作及內外需協同發展等三大平衡;(6)充分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改革開放的文化助力: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民生、重均衡、重禮儀、重文教等優秀文化基因貫穿到改革開放的新觀念、新政策中去,化解思想觀念層面的滯后或不均衡,做到守正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統集成,堅持以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謀劃推進,加強各項改革舉措的協調配套,推動各領域各方面改革舉措同向發力、形成合力,增強整體效能,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的現象”。總之,改革開放在謀劃上要通過系統集成出臺刪繁就簡之策,在落實上要務實求真點滴推進收獲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