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王波(廈門大學哲學系教授)
文化建設在新時代被擺在了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上升到了新的歷史高度。黨的十八大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確立了到2035年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為建成文化強國制定了時間表和路線圖;黨的二十大強調“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綜上可見,建設文化強國是黨帶領人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要完成的重要歷史任務。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殷墟時首次提出要“學習理解中華文明,古為今用,為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借鑒”。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進一步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边@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文化強國建設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之間的辯證發展關系:前者為用,屬于銜接“兩個一百年”的具體階段性任務,只有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層面持續推動文化強國建設,才能實現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目標;后者為體,屬于立足新的一百年提出的本體性理論和實踐命題,它為文化強國建設提供精準的歷史坐標,決定了其根本目的與價值歸宿,旨在通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造就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從根本上鞏固和發展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創造新的歷史,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兩者道器不離、辯證發展,展現了習近平文化思想“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鮮明特征。
文化強國建設的協同推進
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建設文化強國正是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而提出的重要舉措,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部署了文化強國建設三個方面的重點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強調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這就要求內強素質、外樹形象,從總體上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人心、匯聚民力”,不斷提高國民綜合素質,同時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繁榮文化事業,豐富人民精神世界,促進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發展文化產業,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推動高質量發展。我們可將三個方面的重要任務歸結為“素質提高”“社會教育”與“市場教育”三項根本內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主體性是統貫文化強國建設全局和始終的活的靈魂。培育這一主體性不僅回答了我們要建設怎樣的文化強國的問題,而且回答了怎樣建設文化強國的問題。由此,文化強國建設三個方面的重點任務形成為圍繞文化主體性展開的“三位一體”辯證協同推進關系。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是社會主義文化主體性的顯性表征及其認同過程,繁榮發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則體現為社會主義文化主體性表征與認同的內隱塑造機制。提高社會文明程度主要通過增強國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素質繁榮發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既為其健康發展提供充分的思想道德保證,又為其培育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布合理的人才隊伍。而“社會教育”與“市場教育”則可以重構和提升國民綜合素質,強化內隱于物(如文化事業供給的公共品或文化產業生產的商品)之中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正是它組織著我們日常生活顯現形式的生產與再生產,促進人民群眾在“日用而不知”的生活過程中逐漸實現精神轉化,從而達到對社會主義文化主體性的自信自強。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辯證展開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這為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宏闊深遠的歷時性縱深。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則在文化作為相對于自然而言的人的活動這一基本定義上極大地擴展了文化強國建設的外延,形成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立體全面的共時性結構。
在歷時性維度,中華五千年文明,賦予了我們中國特色。中華文明永遠傳承著古老的精神傳統,《尚書》開篇就說“曰若稽古”,但它同時又永遠年輕,此所謂“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華文明古老但不復古保守,它作為文化生命體,在每個時代都會煥發出新的形態和生命活力。這種“生生”的自我革新,是中華文明五千多年不輟的生命基因和發展力量,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和運行無窮的動力機制。但近代以來,中華文明卻遭受劫難、文明蒙塵,產生了中華文明現代轉型的“古今中西之爭”。在中西文化的劇烈碰撞中,文化復古主義者主張用傳統對抗“現代化”,捍衛舊秩序,而事實上中國又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泥潭,在政治經濟等方面都遠落后于西方國家。這種錯位致使復古主義者試圖借助舊文化的名字和衣服,演出世界歷史的新的一幕,而全盤西化論者卻以追趕者的姿態要求中國建立在西方國家已弊端叢生的西式經濟和政治制度。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則超越性地站在資本現代性批判的立場上,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激活中華文明的基因,在百余年文化建設實踐中推動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現代化轉型,并取得了巨大的現實成就。
在共時性維度,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辯證展開不是自我綜合、自我深化和自我運動的思維結果,而是社會主體的現實運動。如果說絕對精神的目的論預設了主體運動的同一性終點,那么馬克思則將其揚棄為一定生產方式下社會主體歷史性的矛盾運動,從而把辯證法“應用到一種經驗科學的事實,即政治經濟學的事實上去”,在改變世界的物質實踐中實現社會主體運動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所以,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精神的自我同一,而是社會主體基于客觀條件的現實運動。當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停留在抽象概念同一性范圍之內時,它表現為試圖超越自身的自在存在。站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基于現實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并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超越資本邏輯以物的依賴性為特征的社會的經濟形式,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將自身展現為解釋和改變世界的真理力量,從而自覺而能動地把握其所處的全部社會現實和整體歷史命運,造就出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而當它進一步通過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五大文明整體推進、協調發展、全面提升,從而積極實現自身的對象性時,就躍遷到自在自為的水平,亦即在不斷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建設更高水平的物質文明;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促進各方面制度和國家治理更好體現人民意志,建設更高水平的政治文明;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更高水平的精神文明;不斷增進民生福祉,促進共同富裕,構建更為和諧有序的社會,建設更高水平的社會文明;加快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全面建設美麗中國,建設更高水平的生態文明。超越自然同一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自在,造就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是其自為,實現知行合一是其自在自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共時性具體實踐中歷史地實現自身,由此作為完整的、現實的文化主體,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必將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也必將創造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人類文明新形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蘊含著中華文化主體性、世界歷史與共產主義三位一體的歷史圖式和理論結構。在歷史維度,它重新通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并在與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融鍛中獲取再度青春化的強大生命力,從而充分彰顯文化強國建設所秉持的中華文化主體性;在現實維度,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它超越資本邏輯限定的現代世界既定秩序及其造成的文明隔閡乃至文明沖突,終結其所虛妄宣稱的歷史終結,科學地揭示了人類新文明類型之可能性的文明邏輯;在價值承諾維度,其旨歸在于共產主義的人類解放,代表著人類文明的最終發展方向,引領世界歷史朝著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前進。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到二〇三五年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總體邏輯與戰略路徑研究”(21ZDA072)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