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鄭淋議(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公共管理學院特聘副研究員);錢文榮(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
今年是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簡稱“千萬工程”)實施21周年,也是“千萬工程”經驗首次寫入中央一號文件的一年。2003年6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廣泛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以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環境改善為重點,在全省近4萬個村莊中選擇1萬個左右的行政村進行全面整治,并將其中1000個左右的中心村建設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同時以此為牽引,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由此開啟了省域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先行實踐。
二十多年來,浙江持之以恒實施“千萬工程”,“千萬工程”經驗從浙江走向全國、從中國走向世界,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造福了萬千農民群眾,創造了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成功經驗和實踐范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從2003年到2023年,浙江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5431元提高到40311元,連續榮膺全國各省區第一;浙江城鄉居民收入比例從2.43縮小到1.86,是全國城鄉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2018年9月,“千萬工程”榮獲聯合國最高環保榮譽——“地球衛士獎”,為營造和美宜居、心有歸依的人類家園提供了中國方案。浙江“千萬工程”的成功并非偶然,它所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充分彰顯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當前,全國各地“千萬工程”的主題學習和貫徹落實工作正緊鑼密鼓推進,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科學運用“千萬工程”所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并將其切實轉化為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生動實踐,打造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奮力開啟鄉村振興新征程。
“千萬工程”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觀念一變天地寬,“千萬工程”蘊含的新發展理念值得學習。一是人民至上的共享發展理念。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行人民之所囑,將維護人民利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二是生態優先的綠色發展理念。始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將村莊整治與和美鄉村建設、村莊市場化運營結合起來,將改善村容村貌與發展生產、富裕農民結合起來,有效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持續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走出了生態立村、美麗生財、村民共富的鄉村可持續發展新路子。三是與時俱進的創新發展理念。始終堅持與時俱進的創新品格,根據形勢發展、實際需要確定工作重點,持續推動“千萬工程”從“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到“千村精品、萬村美麗”再到“千村精品、萬村美麗”的迭代升級。四是齊頭并進的協調發展理念。始終堅持系統觀念,統籌考慮、協調推進,將物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以及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有機統一起來,不斷促進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的良性互動、鄉村振興與城市發展的雙向融合、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同步發展,從而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事業行穩致遠。五是兼容并包的開放發展理念。始終堅持村莊開放,開展“全球合伙人”計劃,打造“國際文化創客村”,積極應對和破解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擴張與鄉村凋敝、經濟發展與生態破壞、物質豐裕與精神空虛等世界性難題,為全球城鄉經濟社會轉型和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千萬工程”蘊含的工作方法值得借鑒。一是人本導向、共建共享的激勵工作法。“千萬工程”強調從農民群眾的角度出發想問題,堅持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著辦,通過營造“人人參與”的發展環境,強化“人人盡力”的制度供給,形成“人人享有”的分配格局,用心解決農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積極回應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提高農民群眾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二是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調查工作法。“千萬工程”強調從客觀實際出發想問題,立足省情農情,大興調查研究,通過實地調研與調研成果轉化推動科學決策,根據自然條件、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經濟基礎、文化傳統、發展階段以及鄉村自身發展規律等開展務實工作,全面打造萬千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三是久久為功、持之以恒的戰略工作法。強調從長遠出發想問題,保持戰略定力與耐心,將謀事與謀勢、謀當下和謀未來有機統一起來,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穩步推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浙江先行。
知之不難,行之不易,“千萬工程”蘊含的推進機制值得參考。一是上下聯動、壓實推進的暢通型推進機制。每年召開“千萬工程”高規格現場會,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到會并部署工作,形成黨政“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直接抓、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同時也鼓勵廣大基層干部探路先行、開拓創新,確保“千萬工程”各項工作真正落到實處。二是規劃先行、有序推進的穩健型推進機制。突出村莊建設規劃的引領作用,構建以縣域美麗鄉村建設規劃為龍頭,中心村建設規劃、村莊布局規劃、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規劃、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為基礎的“1+4”縣域美麗鄉村建設規劃體系,先易后難、以點帶面、循序漸進,以釘釘子精神扎實推動規劃落地見效。三是統籌協調、系統推進的聯動型推進機制。堅持工農與城鄉協調、硬件與軟件結合、塑形和鑄魂并舉,以及觀念與技術、制度相適應,統籌推進鄉村規劃建設、發展治理、經營服務等各項工作,集成推動“美麗鄉村、數字鄉村、人文鄉村、善治鄉村、共富鄉村”建設,全面助力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
“千萬工程”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政策保障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各地除了做到學深悟透“千萬工程”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之外,還需要結合自身條件,堅持和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強化“人地錢”三要素政策保障,為以“千萬工程”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保駕護航。
堅持和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一是將“千萬工程”列為“書記工程”,健全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全面細化和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責任和要求。二是成立“千萬工程”領導小組,健全黨委政府領導、職能部門負責、鄉鎮村實施、多方共同參與的推進機制,協同推進議事協調規范化制度化建設,建立健全重點任務分工落實機制。三是建立“千萬工程”正向激勵機制,每年召開高規格現場會議,定期表彰一批先進集體和個人,營造比學趕超、見賢思齊、爭先創優的濃厚氛圍。
加強和推進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一是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支持計劃,完善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和政策保障措施,有序引導城市各類專業技術人才下鄉服務。二是實施高素質農民提升計劃,培養鄉村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專業人才和鄉土人才,壯大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育新農人、新農匠、新農商、新頭雁以及農村職業經理人。三是實施鄉村人才引進與留用計劃,著力留住原鄉人、喚回歸鄉人、吸引新鄉人,積極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同時鼓勵符合一定條件的返鄉回鄉下鄉及就業創業人員就地落戶。
保障和規范鄉村振興的發展用地要求。一是科學編制村莊空間發展規劃,合理優化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統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開發邊界,嚴格堅守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二是積極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銜接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的政策,有序推進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穩妥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建立健全城鄉土地要素平等交換機制。三是公開發布鄉村振興用地政策指南,有序開展以鄉鎮為基本單元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整合盤活農村零散閑置土地,因地制宜推進撂荒地綜合利用,全力保障鄉村振興各類用地需求。
健全和完善鄉村振興多元投入機制。一是堅持將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穩步提高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業農村比例,規范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政策工具,支持鄉村振興重大工程和公益性項目建設。二是健全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投入聯動機制,鼓勵將符合條件的涉農項目打捆打包按規定由市場主體實施,撬動金融資本和工商資本按市場化原則支持鄉村振興。三是推進各類資金的統籌使用,強化預算管理和監督,增加資金有效供給,提高資金利用效率,嚴厲查處和打擊套取、騙取資金等違法違規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