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王云、劉文宇(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共同富裕是人類社會的不懈追求。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新征程上,我們要充分認識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性,把握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為實現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懈奮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科學社會主義關于未來社會的科學論斷和價值追尋。馬克思、恩格斯深刻批判了資本主義異化現象,揭示了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實現每一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一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自由王國。
精神生活是人獨有的生存方式
精神需求是人特有的需求,精神生活是人獨有的生存方式。馬克思、恩格斯從人與動物的比較中,說明了精神需求是人特有的需求,精神生活是人區別于動物的顯著標志。
馬克思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馬克思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上,指明了現實的個人第一需求是滿足人的生理本能的需求,是人的物質需求。人作為生命有機體,生存的首要前提是滿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質需求。但是,人和動物的區別就在于,人除了有本能的生理需求,還有精神需求。人作為感性存在物,既有自然本能的一方面,也具有超越性,超越了基本的生物本能,人可以“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在對象性活動的過程中,人超越了較低的物質需求,轉向自我實現的需求,即精神需求。馬克思通過人和動物的比較,得出了人除了有生物本能的物質需求,還有精神需求和審美需求。人追求精神需求的過程,也是滿足和實現自身生命意義的過程,精神生活是人的存在價值,是人獨有的生存方式。
精神生活富裕以物質資料生產為前提條件
人的物質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前提和條件。馬克思、恩格斯從人的現實生活出發,闡明了精神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
精神生活集中體現為人的意識、觀念、思想,是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對現實世界的反映。人們的物質生活決定了精神生活的內容。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精神生活的起源有這樣的表述:“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人的思想、觀念、意識都需要通過語言這個載體來實現,而語言也是人的社會實踐的產物。人的精神生活史,就是一部人類物質資料生產史。馬克思指出:“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實際生活過程。”馬克思深刻揭示了人的意識的本質就是人的現實生活本身。作為人的精神生活內容的意識、觀念、思想,其內容全部來源于物質資料生產,且受到生產關系和交往方式的制約。
馬克思、恩格斯深刻指明了精神生活的本質和來源就是物質資料的生產。物質生活制約著人們的精神生活,物質生活的滿足是精神生活的首要前提,同時物質資料的生產也是人們精神生活內容的重要來源。因此,物質生活共同富裕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礎和保障。
精神生活的特性
物質生活是精神生活的首要前提,但精神生活又有主體性和獨立性。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依賴于物質生活共同富裕,反過來也會促進物質生活共同富裕的發展。相較于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有主體性和獨立性。
精神生活具有主體性。馬克思指出:“一個種的整體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動物的本能和生命是一體的,它的生物本能就是全部的生活內容。而人不同,人具有自我意識,可以憑借自己的理性和意識,超越自然的本能,構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人的生命活動不是動物本能,人具有主體性,可以自主、能動地創造自己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可以超越動物本能,追求精神生活和精神享受,精神生活和精神需求是人區別于動物的顯著標志,是人特有的生活方式。
精神生活的另一個特性就是具有相對獨立性。與客觀物質資料生產相對應,人的主觀精神生活的生產也有獨立性。精神生活的生產,即個人層面的思想、觀念、意識,以及國家層面的政治、法律、哲學、藝術、宗教等內容的生產,既需要依賴于物質資料的生產,又體現著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統一,不是簡單的對物質世界的反映,而是在人腦中的創造性活動。
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但是,它們又都互相作用并對經濟基礎發生作用。”恩格斯認為,精神生活是被經濟基礎所決定的,但同時精神生活又具有獨立性,反過來會影響經濟發展。在勞動分工的過程中,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逐漸分離,但又和物質生產有著緊密的聯系。“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精神的力量可以轉化為物質的力量,這種轉化以實踐為中介,強大的精神力量催人奮進,影響人們的物質生產,人民群眾的價值觀念、道德素養、心理狀態、科學藝術素養對經濟的發展起著巨大的反作用。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價值指向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價值指向是自由人聯合體,以實現每一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為目標。馬克思、恩格斯通過批判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精神異化現象。在資本主義社會也有精神生活富裕,不過這是少數資本家的特權,只有在“真正的共同體”中才能實現共同富裕。未來共產主義社會是這樣一個聯合體,消滅了剝削和階級對立,共同體的精神和物質財富惠及每一個成員。個人和個人、個人和共同體的矛盾都將消失,趨于統一,真正實現每一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產主義的最高價值,實現每一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根本訴求。在共產主義社會,共同體成員共同享有物質財富,個人完全占有自己的本質,每個人都實現了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每一個人”體現了“共同”的含義,“自由而全面”是“富裕”的概念,只有在真正的共同體中才可能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總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要求,其價值指向是實現每一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面向智慧社會的地方政務服務創新研究”(19BZZ043)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