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事關國家長治久安。面對就業工作新形勢、新挑戰,各行各業要準確把握就業工作的重要地位作用,全面落實就業優先政策,推動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高質量充分就業”主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準確把握就業工作新定位新使命
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是新時代新征程就業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楊偉國在《經濟日報》撰文指出,就業是永恒的課題,牽動著千家萬戶的生活。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把就業工作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有效應對各種壓力挑戰,為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內涵,也是推動力量。就業是民生之本,是勞動者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共享經濟發展成果的基本條件,事關億萬勞動者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解決好就業問題,是民生改善的“溫度計”。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實施就業優先戰略,突出就業作為基本民生的重要作用,有利于不斷擴大就業容量,創造和增加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品質,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把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高質量充分就業和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結合起來,不斷促進就業質的提升和量的擴大,讓更多人通過勞動實現自身價值。同時,高質量充分就業,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構成,也是內在動力。就業是發展之基、財富之源。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把充分就業擺在經濟發展目標的優先位置,有利于確保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形成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而高質量充分就業,必然是勞動者工作機會持續擴增的就業,是勞動者就業能力不斷提升的就業,是勞動要素配置效率持續提高的就業,是勞動者就業保障機制不斷完善的就業。要把穩就業工作擺在突出位置,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多措并舉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詳情】
深化就業體制機制改革
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是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目標的重中之重。深化就業體制機制改革,構建一個健全、公平且高效的就業體制機制,對于促進高質量就業,尤其是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意義重大。鄭州商學院校長吳澤強在《中國教育報》撰文指出,要緩解就業矛盾,就要進一步深化就業體制機制改革,需要市場、政府和學校多方發力、綜合施策。首先,推動就業市場規范化發展是深化改革的核心內容。就業市場是勞動力和人才等要素資源自由流動的大市場,只有市場主體穩定有活力,就業大局才能穩定有序擴展。推動發展規范化的就業市場不僅能夠解決服務體系不健全、法律法規不完善、就業信息不對稱、職業培訓力度不足等問題,而且有助于推動勞動力市場的供求平衡,有效防止勞動者權益受到侵害,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因此,消除影響公平的就業障礙,亟須打造一個規范有序、平等競爭、城鄉一體化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其次,強化各級各類政策支持是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近年來,隨著高校畢業生總量持續增長、就業形勢發生轉變,就業結構性矛盾常態常新,穩就業、保就業面臨新挑戰,這就需要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這些政策應涵蓋稅收減免、貸款支持、社保補貼等多個方面,為勞動者和企業提供實實在在的幫助。同時,加強政策宣傳和解讀工作。最后,促進就業需求的精準對接是深化改革的必要之舉。新的經濟形勢下,以靈活就業為主的新就業形態正在成為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的新引擎。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要瞄準技術變革和產業優化升級的方向,深入研究提升高等教育供給與社會需求的適配性,通過分析破解社會需求真實性、教育供給有效性和供需融合精準性的問題,更好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人才。【詳情】
以擇業新觀念打開就業新天地
要加強宣傳教育,引導全社會牢固樹立正確就業觀,以擇業新觀念打開就業新天地。李長安在《學習時報》撰文指出,近幾年,我國高校畢業生的擇業觀念悄然發生了變化。從積極的方面來看,新就業形態在大學生中的認同度日漸上升,平臺企業、科技公司及現代服務業受到青睞。靈活就業由于就業彈性大、自主性較強,在高校畢業生中的接受度持續提高。同時,高校畢業生的擇業心態更加求穩。破解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的結構性就業難題,必須盡快樹立擇業新觀念。選擇職業,要了解社會的需求,這是每個人擇業的基本出發點。一方面,隨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產業對創新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快速增長。對于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來說,要保持平實之心,客觀看待個人條件和社會需求,從實際出發選擇職業和工作崗位。另一方面,不同的崗位能夠提供不同的勞動體驗、獲得寶貴的實踐經驗。不管選擇了什么職業,都要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工作中,真正做到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以擇業新觀念打開就業新天地,需要政府、高校、企業、家庭及高校畢業生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加大宣傳力度,大力弘揚正能量,積極引導高校畢業生樹立新擇業觀念,為人崗相適、用人所長、人盡其才創造更好的制度基礎;高校要積極開展擇業新觀念培養和勞動教育課程,加強校企對接,鼓勵訂單式培養模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動態調整專業方向;企業要不斷改善招人用人的環境,開拓更寬廣的職業發展空間,增強企業的吸引力;家庭要從子女的健康成長和未來的職業發展出發,為他們營造勤奮向上的家庭氛圍;高校畢業生要培養獨立自主、熱愛勞動的品質,勇于接受社會及職場的挑戰,在努力工作中實現自我價值。【詳情】
職業教育助力高質量充分就業
技能人才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主體力量、社會財富創造的中堅力量、創新驅動的骨干力量,其高質量充分就業值得我們高度重視。浙江工業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劉曉在《中國社會科學報》撰文指出,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產業鏈與供應鏈優化升級、培育新興產業、搶占發展新賽道是國家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部署。打造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技能精湛、素質優良的技能人才隊伍成為我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發力點。但面對我國新時期產業轉型升級目標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需要,高技能人才的數量和質量還不能完全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職業教育作為與經濟社會發展關系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發揮著連接教育與經濟的重要橋梁作用,承擔著提高技能普及程度、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提高國民技能素養水平,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新的歷史使命,對于高技能人才隊伍的建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把發展高質量職業教育擺在教育改革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大職業教育觀推動職業教育大改革,就需要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視角重新審視職業教育的內涵和發展定位,以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帶動我國教育體系大改革、大發展,實現從學歷社會邁向技能型社會,從就業托底轉變為高質量充分就業。【詳情】
協同發力,切實推進高職生高質量充分就業
高職院校學生作為大學生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至關重要,需要多措并舉,落細落實各項政策,推動高職院校畢業生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協會職業教育工委會理事長、金華職業技術學院浙江省現代職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振洪在《光明日報》撰文指出,社會各界應協同發力,切實推進高職生高質量充分就業。一是改變人才評價觀,營造良好就業軟環境。全社會需樹牢“人才不問出處、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真正從實體經濟和新質生產力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的新需求新要求出發,遵循技術技能人才擇業就業和生涯發展規律,推動人才評價改革,營造崇尚技能、弘揚工匠精神的社會風尚,建立有利于技術技能人才成長發展的環境。需以就業政策為牽引改革人才評價,持續優化政府和行業政策,確保高職生在就業和職業發展中與普通大學生享有同等權利,讓技術技能人才享有平等就業權發展權的觀念成為社會共識。二是強化區域統籌觀,增強人才供需適配性。職業教育需融入區域發展戰略,精準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人才需求,提升職業教育和產業發展的適配性。進一步強化產業與職業教育規劃的區域統籌,政校行企四方緊密協作,緊扣城市規劃、產業布局規劃及產業項目建設等關鍵環節同步規劃職業教育發展。三是深化多元培養觀,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政校行企應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協同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著力完善產科教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機制,促進學校、企業、行業以及科研機構深度合作,共同參與育人全過程。四是樹立協同服務觀,提高學生求職精準度。高職院校應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合作機制,為學生提供精準、精細、精心的就業指導與服務。通過共同提供精心的就業指導,建立健全政校行企資源協同共享的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完善高職畢業生就業協調聯動機制、就業研判常態化機制和人才供需一體化對接機制。【詳情】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