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劉曉(浙江工業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浙江省職業教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就業是民生之本。目前,就業結構性矛盾仍然是我國就業問題的主要癥結。勞動者“求職難”與企業“招工難”在就業市場上呈現出的兩極現象,昭示了我國勞動力市場存在供需不匹配的問題。技能人才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主體力量、社會財富創造的中堅力量、創新驅動的骨干力量,其高質量充分就業決定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值得我們高度重視。為此,亟須以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為牽引助力技能人才高質量充分就業。
發展高質量職業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產業鏈與供應鏈優化升級、培育新興產業、搶占發展新賽道是國家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部署。《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提出,到“十四五”時期末,技能人才規模不斷壯大、素質穩步提升、結構持續優化、收入穩定增加,技能人才占就業人員的比例達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達到1/3,東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達到35%的美好愿景。打造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技能精湛、素質優良的技能人才隊伍成為我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發力點。但是,我們也需注意到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對技能人才隊伍就業帶來的沖擊。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的持續推進雖然催生出一系列新職業,開辟了就業市場新空間,為就業市場提供了大量新崗位,但是其帶來的就業市場供需不匹配越發加劇了就業市場的結構性矛盾。一方面,需求端傳統產業的衰退與技術更新淘汰了大量傳統工種、職業、崗位,且新興產業所需的高層次、高技能、創新型人才存在巨大缺口。另一方面,供給側技能人才培養存在較為嚴重的滯后性,現存勞動力知識技能水平難以適應當前人才匱乏崗位要求,且人才培養速度難以跟上職業更新速度,加劇了供需之間的結構性錯配。
基于我國結構性失業困境,“十四五”規劃將“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確定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指出,要“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近年來,我國深入實施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落實“十四五”職業技能培訓規劃、開展“技能中國行動”等一系列技能人才隊伍建設項目,技能人才隊伍培育能力快速提升,整體質量和技能水平顯著上升,成長路徑得到較好的拓展和貫通,社會地位和福利水平均得到有效提升。但面對我國新時期產業轉型升級目標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需要,高技能人才的數量和質量還不能完全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還存在高技能人才隊伍尤其是高端技術技能人才總量不足、質量不高、分布不均、占比不足的短板,特別是在先進制造業集群產業領域和關鍵崗位上,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問題尤為突出。職業教育作為與經濟社會發展關系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發揮著連接教育與經濟的重要橋梁作用,承擔著提高技能普及程度、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提高國民技能素養水平,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新的歷史使命,對于高技能人才隊伍的建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把發展高質量職業教育擺在教育改革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大職業教育觀推動職業教育大改革,就需要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視角重新審視職業教育的內涵和發展定位,以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帶動我國教育體系大改革、大發展,實現從學歷社會邁向技能型社會,從就業托底轉變為高質量充分就業。
推進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改革
做好區域統籌工作,優化公共培訓資源供給。一是加大公共培訓平臺建設。依托職業院校、企業等單位面向社會共建共享一批公共實訓基地,加大公共實訓基地的布局密度,實現“一區域一基地”。加強對公共培訓項目的供給,面向低技能人群提供公共技能托底項目,聯合職業院校、社會培訓機構、公共實訓基地、社區等單位開展簡單的生產技能培訓與給予自我雇傭式的創業培訓。此外,還應面向區域產業發展重點領域、產業工人需求短板領域提供專項技能培訓項目。二是優化公共實訓基地服務,擴大公共實訓基地對外開放程度。公共實訓基地以企業和培訓機構無力開展的高新技能實訓項目為主,重點突出高(高端職業和技能)、新(新興職業和技能)、長(長周期技能開發)、前(前瞻性技能開發)等技能培訓。對接新質生產力發展和現代產業體系構建,服務“未來工程+產業大腦”建設,大力開展適應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技能等技術的產業工人培訓。完善政府對公共實訓基地的維護建設工作,對于培訓成效好、社會開放度高的公共實訓基地,基于培訓設備維護、更新等方面給予資金支持。
重塑職業教育職能,完善學校教育體系。新時期,我國正在實現從“學歷社會”向“技能型社會”的轉型,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功能定位轉向從技能謀生到技能致富,從就業托底到充分高質量就業,從資源不平衡不充分到資源全民優質共享。這就倒逼“全生命周期、全技能貫通、全領域覆蓋、全社會認可”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加速構建,改變過去“托底”教育的不良形象和定位,邁向建設“高作為、高層次、高位移、高質量、高認可”的職業教育新征程。完善職業教育、技工教育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優化職業學校體系層次結構,提高高水平職業學校和專業(群)的支持力度和覆蓋面,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結合職業教育特點完善學位制度,適當擴大專業學位招收職業本科院校學生的比例。提高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養規模,推進技工院校辦學條件全面提升,扶持一批對接區域特色產業、文化的技工院校。落實職業院校和技工院校學制教育和職業培訓并舉并重。推動高技能人才一體化培養,相關專業實現專、本、研緊密銜接,探索長學制以培養高端技術技能人才。
發揮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重要辦學主體作用。一是積極發揮企業培訓主體作用,引領先進技能培訓。培育并推動國有企業和大型民營企業率先成為產教融合型企業,落實“財政+金融+稅收+土地+信用”政策,激勵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企業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鼓勵規模以上企業建立職業培訓機構開展職工培訓。加大企業新型學徒制開展力度,支持各類企業特別是行業龍頭企業、隱形冠軍企業、獨角獸企業等設立一批產業大學,短期內實現社會人群技能升級迭代。二是豐富企業舉辦職業學校方式。規定企業可以利用資本、技術、知識、設施設備等要素舉辦職業學校,企業職工教育經費可以用于舉辦職業學校。強化辦學責任,規定企業應當依法履行實施職業教育的義務,開展職業教育的情況應當納入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完善支持政策,規定對企業舉辦的非營利性職業學校可以采取政府補貼、基金獎勵、捐資激勵等扶持措施,參照同級同類公辦學校生均經費等給予適當補助。三是增強企業技術技能積累與開發能力。建立權責清晰、成果共享、風險共擔的研發平臺共用機制,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聯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圍繞市場需求開展創新活動。依托企業技術技能創新平臺,聯合職業學校、產業研究院、創新服務平臺、科研院所等圍繞產業發展過程中的關鍵核心技術問題,構建高效強大的共性技術供給體系,并將其應用于生產,推動科研成果落地轉化。
營造良好氛圍,提高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和價值認同。一是培育職業教育學生“工匠精神”。以隱性課程形式營造校園“勞動光榮”“技能強國”氛圍,潛移默化培育學生“工匠精神”,強化學生職業素養。同時,支持高技能人才兼任職業學校實習實訓指導教師。加大高技能人才表彰獎勵力度,引導和支持一批國家級榮譽適當向高技能人才傾斜,加大高技能人才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國家科學技術獎等相關表彰中的評選力度,積極推薦高技能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待遇,提高全社會對技能人才的認可和認同。二是加強對技能人才的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將高技能人才納入各地人才分類目錄,注重依法依章程推薦高技能人才為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候選人、政治協商會議委員人選、群團組織代表大會代表或委員會委員候選人。此外,還應進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在職工代表大會中的比例,支持高技能人才參與企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