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吳璇(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張穎(北京聯合大學人事處處長)
網絡微短劇具有耗時短、娛樂性強的特點,在文化“走出去”語境下,創新創編網絡微短劇能夠有效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塑造中國形象。近年來,伴隨著網絡微短劇的高速發展,它也從過去相對混亂無序的粗放型生產演變為注重聚焦社會發展和時代話語的創制軌道?!秶覐V播電視總局辦公廳關于進一步統籌發展和安全促進網絡微短劇行業健康繁榮發展的通知》微短劇管理新規定6月1日起正式實施生效,微短劇管理新規定設立了清晰的機制和標準,不僅能夠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還能在源頭上確保內容生產的質量,避免低俗、有害內容的傳播,極大地推動微短劇行業向高質量方向邁進。
“小切口”展示“大情懷”
2001年開始,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開始部署廣播電視“走出去”工程,在經過了二十余年的發展后,越來越多影視作品成功“出?!?,成為跨文化傳播的重要文化樣本。近年來,吸收了多種不同媒介形態的網絡微短劇借助數字技術、3D技術、互聯網等多媒體手段,使其自身媒介形態更為多元,從而發揮出更大的影響力。
一方面,諸多優秀作品善于從不同向度和維度書寫普通人的日常,顯現出對平凡生活與真實情感的關照,容易激發觀眾在生活和情感層面的共鳴。如2023年代表性網絡微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二十九》《我回到十七歲的理由》《東欄雪》《無雙》《全資進組》《風月變》《招惹》《鎖愛三生》《盲心千金》,題材類型包括現代奇幻、都市女性、青春校園、古裝愛情、懸疑愛情等,作品通過對一些社會共識性話題(如婚姻、家庭、教育等)的開掘,更易生成無國界的、可作用于現實的啟示與鼓舞,其中積極向善的價值觀內核也更易達成不同文化間的相互理解。另一方面,隨著我國文化實力的綜合提升,海外觀眾對中華文化的好奇度也在增加。網絡微短劇以時長短小、內容緊湊、制作成本低等優勢在中國影視制作行業中脫穎而出,呈現規模化、多元化與規范化趨勢。其主題覆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扎根現實的敘事風格映射出我國特有的時代變遷、社會風貌及人民精神,它的“走出去”有利于向世界呈現一個真實、具象、立體、相對全面的中國形象。
“小鏈條”培育“大生態”
近年來,網絡微短劇正在逐漸成長為網絡視聽市場海外傳播不可忽視的力量。
目前主流的網絡微短劇市場以MCN公司(多頻道網絡公司)和傳統影視公司為主體,以流量播放分成和品牌植入廣告等形式實現盈利,凸顯“內容市場”的特質。行業圍繞“收益”“流量”“監管”三個方面,按照普通民眾的實際需求和日常喜好努力構建“有特色”“接地氣”“有效果”的生產鏈條。如蘊含強者歸來、個人成長、重生復仇等元素的網絡微短劇關照到了民眾的個體精神訴求。
網絡微短劇主要采用了“To C”營銷模式,通過“投流”,直接面向觀眾。其創作、生產與傳播過程中,難免存在情節套路化、同質化嚴重,流量邏輯帶來的“靈韻”受損等問題,這些問題使得本應鮮活的人物形象變得概念化和虛假化。
為了推動網絡微短劇的可持續發展,構建健康行業生態,不僅需要關注海外受眾對中國國家形象的認知,還需要規范網絡微短劇的內容審核,實現對中華文化由“形”到“實”的講述。
網絡微短劇的內容生態建設是一個需要循序漸進的工作,從政府、平臺到行業,需要多方主體協同發力。
從政府層面來看,微短劇管理新規要求落實行業監管責任、屬地管理責任、平臺主體責任,對微短劇實行“分類分層審核”。此外,新規還強調未經審核備案的微短劇不得上網傳播,切實規范網絡微短劇市場,并開展“小程序”類網絡微短劇專項整治,推動網絡微短劇的專業化、精品化發展。
從平臺建設來看,需要不斷推動商業模式的迭代更新,切實履行主體職責,完善平臺推送算法邏輯,使宣傳主旋律,弘揚正能量的內容得以最大限度“曝光”。
從行業發展來看,需要營造守正創新之風,推動網絡微短劇的產業升級,深入挖掘貼合主流價值觀的題材及內容,推動文化“雙創”,使網絡微短劇成為雅俗共賞、喜聞樂見的精神文化產品,并實現其“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的價值。
“小載體”彰顯“大導向”
網絡微短劇以短小精悍取勝,時長的限制并不意味著表達的淺薄。故事中的“破題”“糾葛”和“結局”等情節高潮,被壓縮到短短幾分鐘之中進行集中展現。鏡頭語言中對近景和特寫鏡頭的運用,使微短劇在開篇就以戲劇化的矛盾沖突抓住觀眾的注意,感受故事帶來的獨特審美。當下的網絡微短劇創作已經逐漸進入“短、平、準”的發展軌道,在行業“紅?!敝小靶逕拑裙Α?,開拓“藍?!?,注重“微”而精,“短”而美,積極迎合民眾期待和市場需求,延續“見微知著”“以短博長”的創作方式,通過網絡微短劇的海外傳播進一步向世界展示完整、生動、真實的中國形象,為海外觀眾提供一種了解中國的視野和途徑,對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構建中國形象發揮出應有作用。
如2023年的現象級微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將海外文物的“歸家之路”以微短劇的形式加以生動演繹,引發了民眾強烈的共情反應。在“講述者”的選擇上,打破傳統固有的敘事模式,將文物“擬人化”,以文物的漂泊經歷為中心進行講述,賦予文物生命和情感。在故事呈現中,以每集不超過10分鐘的體量,將一系列海外文物的現實困境“具象化”為視聽語言,在那一聲聲對海外文物飽含痛惜的呼喚中,故事的共情效果達到頂峰。這種情境化的故事講述方式使觀眾獲得更加多維的情感體驗。
網絡微短劇在給觀眾帶來視聽愉悅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并在意識形態領域發揮引領作用。比如,《逃出大英博物館》進一步喚醒了民眾對海外文物的關注與討論;《我是名角兒》綜合展現了老北京胡同文化、北京特色美食與京劇藝術的融合魅力,反映了京劇藝術的時代傳承;《飛揚的青春》聚焦“鄉村振興、共同富?!敝黝},生動刻畫大學生返鄉創業群像,定義出另一種“詩和遠方”。我們可以看到,在經歷了“野蠻生長”的駁雜后,網絡微短劇作為一種網生代全新視聽形式,契合了新時代受眾的話語特性及主流價值訴求,運用“技術+藝術+思想”的藝術創作思維,將淺層次的互動傳播與深層次的整合傳承相結合,發揮全媒體平臺優勢,在新時期“短劍犀利,短歌悠揚”的認同形塑和價值引領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小體量”塑造“大形象”
網絡微短劇在跨文化傳播中的天然優越性,不僅表現在容易發現不同文化的共同性與契合點,有效降低傳播壁壘與文化折扣,同時也積極回應著世界關切,通過對人類社會發展議題的探討,擴展了與海外觀眾交流互動的意義空間,也在潛移默化中形象闡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應對方案。
通過政府引導、平臺把關和行業轉向,加強網絡微短劇內容生產中的“情感共鳴”與“文化感召”,借助微短劇的“形式”,對“內容”精雕細琢,力求做到“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引導觀眾了解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歷史與文化基因;在創作、生產及傳播中,著意挖掘其最具典型意義的文化元素,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國家自豪感;在敘事方式和影像表達上尋求突破,完成主題表達的升華,使網絡微短劇在審美觀照和文化想象上具有時代氣息,讓觀眾更易接受和理解。
網絡微短劇深入生活,捕捉人們日常行為中的精彩瞬間,以“小體量”呈現“大形象”。比如,微短劇迎合當下年輕觀眾收視“爽點”,以“整頓職場”的思維引導觀眾代入,傳遞出一種隱藏于真實生命體驗之中的價值判斷。網絡微短劇中對保姆、保安、工人等普通人形象的關注與塑造,也反映了當代多層次社會的文化心理,展現出大眾文化、消費主義與精神成長等時代話語在視聽語言上的投射,傳遞了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走出去”的網絡微短劇作為溝通中國與世界的重要媒介,傳遞著特定的思想文化主張、價值觀和民族觀,同時也是不同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在未來的發展中,網絡微短劇需要把握當下快節奏的生活特點,從日常生活、文化品格、精神價值等方面切入,在“出?!睙岢敝校v好中國故事,塑造中國形象,為中華文明提供自我闡釋的文化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