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國家安全法治建設、歷史文化遺產、紀律建設、數字技術創新體系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葉青:持續推進國家安全法治建設】
華東政法大學校長、國家安全研究院院長葉青表示,國家安全法治是國家安全體制與機制的法治化,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具體層面和重要方面,是把現代法治原則落實于國家安全立法與法律實施過程的結果。現階段,持續加強國家安全法治建設,就要把全面依法治國的目標和要求落實到國家安全制度建設的各個方面,將法治的一般原理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運用于國家安全工作的實際過程,在維護國家安全問題上堅持和奉行現代法治的原則,使關于國家安全的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環節恪守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符合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法治國家的基本要求。當然,國家安全法治是特殊領域的法治形態,涉及國家安全的各個具體領域。尤其是我國的國家安全具有自己的現實特點。加強國家安全法治建設,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把維護國家安全貫穿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確保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這也意味著,國家安全法治建設必須圍繞國家安全工作的特殊性和現實性來展開,既要符合法治國家建設的一般要求和普遍原理,又要有針對性地考量國家安全領域的特殊性問題。同時,總體國家安全觀體系是一個涉及多個具體領域的范疇,國家安全法治必然也是一個立體性的法治概念,必須對各個具體領域的國家安全治理事項進行充分和全方位的覆蓋,注重不同具體領域的國家安全法治的差異性。即要有適應不同國家安全領域法治化的系統操作方法、操作程序和實施細則來保障基本法律的貫徹實施,從而使立法更加有效。
摘編自《學習時報》
【黃剛: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歷史文化遺產】
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黃剛表示,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歷史文化遺產蘊藏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思維習慣、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蘊含著中華民族固有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見證中華文化主體性,彰顯中華文明獨特性。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滿天星斗中的璀璨星辰,孕育其中的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文明亙古亙今、綿延不斷的精神標識,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強大精神力量。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責任重大。一方面,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以保護為主,切實加大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在保護的基礎上把歷史文化遺產管理好,做好研究闡釋工作,推進合理適度利用。另一方面,文物和文化遺產只有融入現代,才能真正發揮其歷史、科學、藝術、教育等多重價值。要用科技激發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活力,并充分發揮文物古跡和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大力培養高層次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人才。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發力,融合賦能,才能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既守住文化根脈,又開出時代之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摘編自《光明日報》
【宋福范:加強紀律建設,為解決大黨獨有難題提供重要保障】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宋福范指出,紀律嚴明,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和獨特優勢。從全面從嚴治黨內在要求的高度深刻認識紀律建設,就要認識到:加強紀律建設是保持馬克思主義政黨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內在要求。因此加強紀律建設是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的題中應有之義,順應了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內在要求,也決定了加強紀律建設是全面從嚴治黨的治本之策。從全面從嚴治黨必然選擇的高度牢牢把握紀律建設,就要認識到:領導14億多中國人民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這項世所罕見的艱巨事業對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提出了更高要求。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就是要提高黨的建設質量,使我們黨不斷去雜質、強免疫、壯筋骨,經受住“四大考驗”,有效應對“四種危險”,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力量。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大力加強紀律建設,為解決大黨獨有難題提供重要保障。
摘編自《人民日報》
【戚聿東:不斷提升數字技術自主創新能力】
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院長、教授戚聿東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數字技術自主創新成效顯著。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指引下,持續加大研發投入,不斷推進關鍵數字技術創新。5G實現技術、產業、應用全面領先,人工智能等關鍵核心技術不斷取得突破,高性能計算持續處于全球第一梯隊,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研發進度加快,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三號”問世,再度刷新光量子信息世界紀錄。數字技術的進步推動數字經濟不斷發展。數字技術、數字經濟是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機,是新一輪國際競爭重點領域。當前,數字技術創新不斷加速,為掌握發展自主權,需強化數字中國關鍵能力,構筑自立自強的數字技術創新體系。一是加快關鍵核心數字技術突破。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打好數字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盡快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高度重視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圍繞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加強戰略謀劃,布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全力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二是以數實融合推動數字技術創新。數字企業需更加有效地對接制造業企業,在解決其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過程中存在的痛點、卡點的同時,實現數字技術的創新突破,推進技術體系升級換代。三是強化數字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要強化數字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還要充分發揮龍頭數字企業在創新生態圈中的作用,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四是積極推進數字技術標準國際化。知識產權和技術標準構成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的重要支點,要在重視知識產權保護的同時,不斷提升技術標準國際化水平。
摘編自《經濟日報》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