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張龍鵬(電子科技大學(深圳)高等研究院副教授);湯志偉(電子科技大學(深圳)高等研究院教授、執行院長、新質生產力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提 要
未來產業將體現交叉、融合、集群的發展特征,因此,深圳未來產業培育需要堅持生態集群發展,形成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產業合力。
未來產業是面向未來社會需求的、由當下尚未成熟的前沿技術突破驅動的、將可能會發展成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業。大力發展未來產業,是引領科技進步、帶動產業升級、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選擇。今年3月,深圳“20+8”產業集群上線2.0版本,前瞻布局合成生物、光載信息、智能機器人、細胞與基因等未來產業,進一步加快未來產業生態集群培育,擘畫出新質生產力發展新圖景。
未來產業發展趨勢
未來產業朝著智能、低碳、健康、空間方向融合演進。從未來產業的前沿技術發展方向來看,智能方向涉及通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機等;低碳方向涉及氫能、可控核聚變、先進儲能系統等;健康方向涉及合成生物、腦科學、個性化RNA療法等;空間方向涉及低空經濟、深地深海深空等。并且,這些產業方向不斷交叉融合,形成新的未來產業,如受生物啟發的人工智能、腦機接口、機器人太空制造等。
未來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互促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由未來產業演化發展而來,同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又能孕育新未來產業,形成一個產業互促的迭代發展過程。例如,云計算、大數據、深度學習、機器學習等前沿技術的進步推動了人工智能產業化,人工智能的蓬勃發展進一步促進產業發展從判別式人工智能向生產式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等未來方向邁進。
深圳未來產業發展具有良好基礎
截至今年4月底,深圳有全國重點實驗室15家,市重點實驗室396家,在8大未來產業領域均有實驗室布局,其中合成生物、細胞與基因、科學與腦機工程、前沿新材料領域的平臺基礎較好。同時,深圳也在加快重點科研平臺、大科學裝置建設,如粵港澳大灣區(廣東)量子科學中心,光明科學城腦解析與腦模擬、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龐大。2023年,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達1.45萬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41.9%,已成為推動深圳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動能。截至2023年底,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2.4萬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42家,居全國城市第二。
部分未來產業集聚態勢初步顯現。比如,近三年,國內新成立的合成生物企業有32%落戶在光明區,目前已集聚合成生物企業超90家,基本覆蓋合成生物工具層、平臺層和應用層等上中下游環節,總估值約270億元。
深圳培育未來產業生態集群的策略路徑
未來產業將體現交叉、融合、集群的發展特征,因此,深圳未來產業培育需要堅持生態集群發展,形成推動新質生產力高水平發展的產業合力。
啟動建設深圳未來產業先導試驗區。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光明科學城等區域啟動未來產業先導試驗區建設,為創建國家級未來產業先導試驗區做準備。先導試驗區可構建“8+X”未來產業發展體系,“8”即當前有組織布局的8大未來產業方向,“X”為新型負排放技術、天基太陽能、高超音速技術、4D打印等其他未來產業領域,形成重點突出、多點突破的產業發展態勢。以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香港優勢創新領域為重點突破口,推動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在香港建設未來產業離岸創新基地,推動政府公共服務前移、創新合作前移,聯合香港科技創新資源開展未來產業前沿核心技術攻關。以生命健康為主方向,鼓勵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光明科學城與南沙科學城共建廣深聯動未來產業創新示范區,強化未來產業區域創新資源的協同高效利用。
建設國際先進技術應用推進中心。以企業化市場化方式運作,搭建世界級先進技術應用推廣平臺,構建“源頭創新-技術轉化-產品開發-場景應用-產業化-產業集群”的未來產業培育鏈路。中心可打造一個全市一站式產業科技成果對接平臺,整合分散在深圳高校、科研機構的高質量前沿科技創新成果,促進企業需求與原始創新供給的精準對接,使得高校、研究機構的科研成果能夠形成合力,支撐未來產業前沿科技的突破。同時,借助該平臺促進同一產業、技術領域的創新主體加速成熟技術數據共享,完善技術數據庫,以便創業者發現潛在商機,加快未來產業科技成果在深圳的技術合作、授權轉讓和商業化。
促進全球未來產業資源在深匯聚發展。在當前國際科技信息中心平臺的基礎上,建設全球未來產業資源監測平臺,科學研判國際未來產業發展動態,密切跟蹤全球未來產業資源分布變化,為科技“雙招雙引”工作提供精準指引。依托平臺建設,建立國內外未來產業研發機構、企業、人才等資源招引目錄,集中產業資源、創新資源開展“鏈式”招商引才,著力形成上中下游企業集聚聯動發展的未來產業發展格局。此外,深圳可謀劃舉辦國際未來產業博覽會,高效匯集產業鏈聯通著的全球資金流、產業流、技術流,更大范圍上加強深圳未來產業發展的國際合作。
加強未來產業發展的資金與人才支撐。探索設立未來產業先進技術應用母基金和前沿科學公益基金會,加快推動合成生物、光載信息、智能機器人、細胞與基因率先創新突破和成果轉移轉化,在商業模式、資金合作等方面形成符合前沿科技攻關特征的新范式。完善相關支持與配套政策,鼓勵社會以捐贈等方式將資金注入前沿科學公益基金會,創造條件讓第三次分配在深圳未來產業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聚焦8大未來產業布局,實施未來產業青年創新人才政企聯合資助計劃。由深圳高校、科研機構的青年創新人才和企業共同實施的未來產業研究項目,根據企業向青年創新人才支付的研發費用,有關政府部門可向青年創新人才予以相同額度的補助,以此引導健全未來產業政產學研聯合攻關機制,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構建“揭榜掛帥”“賽馬”“揭榜險”相結合的前沿科技攻關機制。在當前“揭榜掛帥”制基礎上,重視“賽馬”制的應用,一個課題由多個團隊從不同技術路線展開同步攻關,降低技術選擇風險,提高項目成功率和經費利用率,更有利于發揮“揭榜掛帥”的制度優勢。同時,與深圳保險公司加強合作,推出“揭榜險”,對于因不可抗力因素導致“揭榜掛帥”項目失敗的,或對完成的項目,若出榜方為企業,因企業倒閉等原因無法支付資金的,由保險公司按照項目投入給予揭榜方補償,完善項目風險管理。
【本文為深圳市軟科學研究項目“全球未來產業的科技創新資源分布研究”(RKX2023101709215900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