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潘金剛(安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發揮好新興媒體作用,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在當今國際話語權競爭中,媒體博弈顯得更加重要。數字時代的媒體傳播話語通過傳播渠道的多元化、傳播對象的個性化、傳播內容的多樣化,實現話語權的重塑。提高對外傳播話語影響力是主流媒體能力的重要表現,也是媒體構建話語體系的出發點。因此,我們需要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傳播話語與敘事體系,切實提升國際傳播力。
構建話語體系是發展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國際社會對我國的關注前所未有,但中國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們在國際上有時還處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存在著信息流進流出的“逆差”、中國真實形象和西方主觀印象的“反差”、軟實力和硬實力的“落差”。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我國主流媒體的傳播理念發生重要變化,加之數字技術賦能,在紛雜的國際輿論場角逐中,國際傳播實現了彎道超車般的躍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取得了質的飛躍。但是,與我國發展取得的成就相比,我國仍需提升對外傳播話語權,加強話語體系建設也顯得更為明確。
相對于過去媒體單向度的宣傳,建構新的傳播話語是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傳統媒體的功能主要是“上傳下達”,多呈現為單向度的信息宣傳,大眾傳媒不僅要具備信息宣傳功能,還承擔了黨和國家國際話語表達的“喉舌”功能。進入融媒體時代,單向度的宣傳理念遭到解構。媒體自身的生存以及社會發展的需要,對媒體的傳播方式提出鮮明的要求,主流媒體從“單聲道”向多元主體參與的“多聲道、立體聲”轉變,單向度的宣傳向互動傳播、擴散傳播轉變。信息化數字傳播不僅改變了媒介傳播工具,還豐富了傳播的內容、主體、形式,使整個話語傳播系統更加生動形象。傳播形式的轉變還只是表面現象,傳播話語、敘事風格更成為制約傳播技巧以及成效的重點。話語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和意識形態的傳播。自稱價值中立的西方媒體,有成熟豐富的媒體傳播經驗,他們以豐富巧妙的話語掩藏其傳播的價值觀念。從學術研究角度觀察、研判西方媒體經驗,有助于深入認識西方媒體傳播話語的話術與報道技巧。
西方話語的強勢不同程度上形成傳播話語的先入為主效果。中國取得的偉大成就讓我們有充分的自信,擺脫思想上對西方知識體系的盲從。加之,為適應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需要,更需要我們跳出追隨西方話語的慣習,依托中國的偉大成就與實踐,提煉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傳播話語與敘事體系。
建構國際傳播的自主話語
當前,我國國際傳播話語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聚合而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與中國現代化實踐中汲取豐富資源,提煉出于今具有現代意義的話語,就具有國際傳播話語的價值與魅力。中華文明所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理念,體現著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可謂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今天,這些經典的詞匯、理念日益成為世界人民的共識,從中提煉出符合傳播需要的、有特色的標識性話語概念體系,對建構自主話語體系不無裨益。
話語體系構成傳播的表述符號,敘事風格則彰顯出傳播成效。傳播的敘事借助話語體系在細微之處張揚著傳播者的價值立場。在國際傳播中,我們可以看到西方媒體關于中國的“中等收入陷阱論”“中國威脅論”“中國經濟崩潰論”“中國經濟見頂論”等大量歪曲負面的報道?;厮菀酝?,國際上每有重大事件發生時,西方媒體就拋出符合他們利益的報道內容,采用具有隱蔽性的敘事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受眾認知??梢姡鞣矫襟w具有的成熟話語與相應的敘事共同構成傳播成效。
中西方的報道固然有傳播經驗、價值立場等差異,但是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今天,還應看到全人類共有的追求真善美的共情理念在傳播中的應用。在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傳播話語體系中,我們要善于提煉、運用具有中國特色的標識性話語與敘事,這同樣適用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認知。
構建多元化傳播新生態
中國話語走向世界,需要采取多元化的傳播策略。一是有所作為,抓搶全球獨家信源。在許多重大國際事件報道方面,我國的主流媒體越來越多地成為首發媒體。我國中央媒體利用自己的全球采訪網絡,建立快速反應機制,爭搶全球重大突發事件報道中的“第一定義權”。許多獨家新聞報道成為第一信源,被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英國廣播公司、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等國外權威媒體大量轉發,凸顯了中國聲音。
二是穩步拓展全媒體國際傳播陣地。建設海外社交平臺賬號集群。目前,許多主流媒體已形成以網站、客戶端、社交媒體賬號為主體的全媒體傳播矩陣。
三是加強國際人文交流。注重國際媒體平臺合作,不斷擴大知華友華的國際輿論朋友圈。例如,中新社積極打造“全球華文資訊傳播共同體”,聚合引領海外華文媒體,探索多元化國際合作傳播新模式,不斷擴大知華友華朋友圈。截至2022年底,中國外文局與全球300多家智庫機構構建起全球智庫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網絡。再如,中國日報社與境外媒體合作出版的《中國觀察報》這一國際傳播品牌,以西方國家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為重點,根據不同國家、語種、受眾情況,向海外幾十家媒體設計提供版面,全景呈現豐富多彩、立體生動的中國形象。
四是借助海外媒體平臺傳播中國聲音。主流媒體借助互聯網平臺,開設TikTok等賬號,開展對外傳播工作。一方面,央媒的話語傳播堅定了主流話語在國際上的拓展和應用。另一方面,一些中國達人個人賬號以自己的生活為題材,講述中國生活的豐富多彩。嵌入國外民眾日常社交的中國媒體對傳播話語具有重要作用,例如,視頻博主通過分享自己的生活、學習,潛移默化地傳遞“中國式”話語。利用網絡媒體,我們可以提高中國話語傳播的親和度、融入度,拓寬傳播思路,從“顯性”向“隱性”傳播過渡,使中國式現代化對外傳播擁有更加豐富立體多元的渠道。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媒體傳播在話語構建、敘事表達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對外傳播的話語構建需要依托技術、媒體、平臺展開。借助媒體平臺推動話語傳播策略的多樣化,塑造多元化、獨特化、豐富多彩的話語敘事表達體系,必將逐漸建立起與我國發展、地位相匹配的國際傳播話語權和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