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創造性提出新質生產力概念,并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對發展新質生產力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既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又具有現實的實踐意義。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新質生產力”主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可行性路徑
我們必須加倍努力,切實加強科技創新,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保持經濟合理增長,確保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昌林在《學習時報》撰文指出,一是要加強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著力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創造生態。不僅要重視基礎理論的創新,推進技術革命性突破,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夯實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人才基石,還要著力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創造生態。二是要推進產業深度轉型,加快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既要著力推進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又要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三是要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建立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激發經營主體活力動力,增強新質生產力“發動機”作用。同時推動科技、教育、金融等重點領域體制改革,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添油助力”,完善市場準入和監管體制機制,發揮政府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有力促進作用。四是要堅持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彰顯優勢、協調互動的新質生產力區域發展格局。發揮經濟大省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的重要作用、促進區域新質生產力協同發展、打造新質生產力發展先行區。【詳情】
把握好幾對關系,推動新質生產力向前發展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避免認識上的一些誤區,處理好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發展新興產業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政府引導和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等方面的關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研究員王一鳴在《北京日報》撰文指出,首先,我們必須在科技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上協同發力。一方面,鼓勵和引導高校、科研院所在基礎科學領域加強原始創新能力建設;另一方面,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產業體系完備優勢和應用場景豐富優勢,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其次,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在培育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上協同發力。一方面,應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趨勢,推動新興產業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另一方面,應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戰略方向,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最后,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政府的謀劃和推動,但這并不意味著要通過行政力量來直接配置資源。由于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科技含量高、技術迭代快、資金投入大,在這些領域出現重復建設,帶來的資源浪費會更大。因此,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把握好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關系。政府要從過去依靠行政力量抓要素供給和項目建設轉向培育良好創新生態、抓政策供給和創新服務。【詳情】
發揮人才力量,為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夯實根基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應堅持人才引領、人才驅動,走出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之路。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孫銳在《光明日報》撰文指出,首先,要著力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建設。應根據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打通相關部門職能壁壘,優化制度設計、工作路徑、政策供給和動力機制,堅持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一體推進,形成良性循環。其次,要建設人才培養平臺,涵養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人才沃土。要圍繞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及一系列重要領域進行系統人才布局、流程再造、制度重構、資源重組和陣地攻克。進一步結合自身區位優勢、自然稟賦、資源積累和獨特環境,實現差異化、錯位化、特色化發展。基于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科學城、自貿區、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建設,加大研發投入和相關資源投入。最后,要鍛造匹配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高水平創新型戰略人才力量。要大力實施支持計劃,設立未來產業人才開發投入。構建產教融合人才培養體系,建立政府部門、產業企業、行業院校聯動機制。進一步引導國家戰略人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經濟主戰場、國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作出貢獻、體現價值。【詳情】
數字技術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澎湃動能
數字技術在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大力發展數字技術、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推動我國經濟轉變發展方式,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院長戚聿東在《人民日報》指出,要加強數字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牢牢抓住數字技術深入發展的重大機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數字技術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強化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提高數字技術基礎研發能力;要加快數字技術創新成果的產業轉化。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把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要發揮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的作用。發展新質生產力,要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海量數據資源、豐富應用場景等多重優勢,利用數字技術推動數據要素與勞動力、資本等要素協同,以數據流引領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詳情】
(光明網記者 王曉秋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