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余新創、劉泉紅(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具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企業家的人才優勢,經濟發展具備強勁的內生動力、韌性、潛力”。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建立起體系完備、配套齊全、協同高效的現代產業體系,為維護產業安全、推動產業創新、增強國際競爭力提供了有效支撐。當前,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復雜多變,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向好需要加快補短板鍛長板,提升產業協同水平,優化產業發展生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以更好發揮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
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三大特征
產業體系完備。我國是世界上產業體系最完備的國家,擁有全球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的生產制造體系,能持續高效低成本地提供各類工業制成品。我國制造業增加值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2023年制造業增加值達33萬億元,占世界的比重穩定在30%左右。在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四成以上產品產量位居全球第一。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我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近年來,我國不僅保持了完整的生產制造體系,產業結構高級化水平也在不斷提升。工信部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已達55.3%,數字化研發工具的普及率達74.7%。2023年,裝備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8%,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33.6%,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2.7%,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15.7%,戰略性新興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7.7%。
產業配套齊全。產業配套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基礎和依托,也是我國產業體系的優勢所在。良好的配套基礎能更好發揮產業體系規模優勢,增強產業創新能力,提升供應鏈效率,推動產業協同發展。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產業基礎設施最發達的國家之一,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暢通高效的物流運輸網絡和數據傳輸網絡。一是道路基礎設施覆蓋面大幅提升。國鐵集團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全國鐵路營運里程達到15.9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營運總里程超過4.5萬公里,居世界第一位。二是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工信部數據顯示,我國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網絡,截至2023年,累計建成5G基站337.7萬個,網絡服務能力持續升級,算力總規模全球第二,5G應用融入97個國民經濟大類中的71個,工業互聯網覆蓋全部41個工業大類。三是物流基礎設施網絡躋身世界先進水平行列。目前,我國已建成覆蓋全國、類型豐富的物流樞紐體系,物流運行效率持續改善,單位物流成本穩中有降。
產業協同高效。依托完備的產業體系和齊全的配套設施,我國產業融合程度不斷加深,不同行業、不同環節、不同地區的產業協同發展水平和效率越來越高。在家電行業,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快賦能家電生產制造全流程,極大提升了家電產品生產供應效率。
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三大優勢
一是有利于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拓展產業發展空間。產業體系配套完整意味著產業規模大、門類齊全,為增強產業韌性、維護產業安全、拓展產業發展空間提供了有力支撐。一方面,規模大、門類全的產業具有較強的抗沖擊能力和自我修復能力,不同行業、不同環節、不同區域間既聯合協作又相互補充替代,在局部受到沖擊和影響時,依舊能夠保持整體正常運轉并及時修復,有助于更好地維護產業發展的穩定與安全。另一方面,產業體系配套完整不僅意味著產業體系內部能形成規模龐大的市場空間,促進產業體系實現自我循環,也能保持產業發展模式和路徑的多元化,為產業的演化和進階提供了更多空間和選擇,有助于保持產業體系長期的穩定和多樣性。近年來,我國外貿出口穩定增長承壓較大,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出口的快速增長,很好對沖了傳統商品出口下滑的影響,充分展現出產業體系完整的穩定優勢。
二是有利于促進產業鏈創新鏈融合,釋放產業發展潛能。產業體系配套完整有助于促進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充分釋放產業創新潛能,提升產業創新質量和效率。一方面,產業體系配套完整,不僅能提供豐富的創新要素和場景,促進產業創新配套體系不斷優化,滿足各類產業創新需要,培育出大量優質的創新成果,也能提供廣闊的創新成果轉化與應用空間,推動創新不斷迭代升級,更好釋放產業創新潛能。另一方面,規模龐大、門類齊全的產業體系,意味著產業創新源起的多樣性與創新競爭的激烈性,有助于更好地保持產業創新活力。近年來,得益于產業體系配套完整,我國產業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吸引了大量國際優質創新要素向國內聚集,加速了產業創新的本土化進程。
三是有利于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效率,重塑產業發展優勢。產業體系配套完整能夠充分發揮規模龐大、體系完整的優勢,推動企業實現跨區域、跨行業協作,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效率,從而實現以更低成本更快效率提供更加齊全的制造產品。近年來,受要素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我國部分產品承受較大的成本上漲壓力,正是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充分實現了產業體系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應,不僅對沖了要素成本上升、逆全球化等因素對我國的負面影響,還形成了獨特的供應鏈效率優勢,進一步增強了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發揮產業體系配套完整優勢的舉措
加快補短板鍛長板,提升產業發展高度。補短板方面,在種業、材料、裝備、軟件等重點領域的“卡脖子”環節,聚力攻關、增強耐心,穩步提升高端產品性能,加快高端新產品應用推廣,逐步減少關鍵核心領域的短板、空白問題。鍛長板方面,在傳統制造、新能源等優勢領域,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產業鏈協作配套效率,強化國際標準、認證、規則話語權,將市場競爭優勢轉化成利潤優勢、規則優勢,加快向產業鏈關鍵環節延伸競爭優勢,鞏固提升產業競爭優勢。
提高產業協作能力,增強產業發展韌性。保持產業體系基本穩定。在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同時,積極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升級,鼓勵中西部地區承接東部地區傳統產業轉移,減緩傳統產業比重過早過快下滑趨勢,保持不同類型、不同發展水平產業結構比例基本合理。提升產業協作發展水平。依托重點產業、龍頭企業,在一些產業基礎好、設備配套完善的地區集中打造一批高質量產業集群,推動集群內企業實現技術鏈、人才鏈、購銷鏈、規則鏈對接整合,充分釋放集群內產業協作效應。
優化產業支撐體系,筑牢產業發展保障。強化重點要素保障支持。加大高端人才培育力度,圍繞高端人才培育需求完善教育體系,推動高端人才由引育并重逐步向自我培養為主轉變。創新供地方式,圍繞關鍵行業、重點領域,探索推行產業鏈供地模式。加大用能保障力度,擴大重大項目能耗指標單列政策支持范圍,爭取更多關鍵行業、重點領域的項目納入國家能耗單列。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健全政策法規體系,加強知識產權等企業核心權益保護,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打通國內經濟循環斷點堵點,推動國際務實合作,積極拓展國際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