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何暢、沈開艷(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事關國家長治久安。”歸根到底,要把增強廣大勞動者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以高質量發展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
協同發揮勞動者、市場、政府三方能動性,是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根本方針——
新時代,勞動者正經歷由被動接受工作向積極參與就業的觀念轉變,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也特別考驗勞動者自我提升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時,通過勞動力市場供需關系的動態調節,有助于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適應不同勞動者的需求偏好,實現供需雙方整體優化;政府在就業工作中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制定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政策舉措,為勞動力市場供需雙方提供必要的支持保障。
堅持擴大就業容量和提升就業質量有機結合,是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目標導向——
一方面,高質量充分就業離不開量的基礎。支持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產業和企業,穩定和擴大就業容量,能夠有效緩解失業壓力。另一方面,缺乏質的有效提升,高質量就業目標也不可能實現。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總抓手,認準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三大主攻方向,能夠創造更多高質量的就業崗位。
把就業提質擴容切實融入高質量發展過程,是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根本途徑——
研究顯示,高科技產業和數字經濟能夠帶動大量高技能人才就業,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可以增加更多的高附加值就業崗位,區域協調發展能夠為欠發達地區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縮小區域就業差距。新形勢下,要堅持以高質量發展帶動高質量充分就業,積極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
一是以現代化人力資源體系解決就業市場結構性矛盾。
針對新興產業和高科技領域的快速發展,動態調整高等教育專業設置,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專業人才;加強職業教育與具體產業需求銜接,通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構建適應市場需求的職業教育體系;建立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鼓勵勞動者不斷提升自身技能以適應崗位需求變化。
同時,進一步完善就業市場供需雙方的對接機制,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建立智能化就業服務平臺實現精準匹配;完善勞動力市場監測體系,定期發布市場分析報告,提供可靠的就業市場動態和趨勢分析,指導市場供需雙方合理規劃科學決策。
二是以差異化就業支持政策保障不同群體包容性就業。
在青年群體就業支持方面,政府與企業可合作推出青年見習與實習計劃,幫助畢業生和青年求職者獲得實際工作經驗;運營維護好創業孵化基地和創業園區,為有創業意愿的青年提供資金、技術等要素支持。
在農民工群體就業支持方面,制定實施城市融入計劃,幫助農村轉移勞動力更好融入城市生活和就業市場;為農村轉移勞動力提供專項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其在城市就業市場的競爭力。
三是以現代化體制機制改革打通創業就業制度性障礙。
在更高起點推進服務型政府轉型,優化行政審批和服務,提高政府辦事效率;優化科技孵化器和創業園區配置,為創業者提供辦公場地、技術支持和市場對接等服務。
建立多元化市場化的融資支持體系,利用好政府引導資金撬動社會資本作用,支持初創企業和小微企業的發展;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立知識產權服務平臺,為創業者提供專利申請、商標注冊、版權保護等服務,保障創新成果的權益。
四是以人性化勞動權益保護營造規范有序的就業環境。
健全勞動法律法規,確保勞動者簽訂正式勞動合同,并加強對企業的監督檢查,以確保勞動合同履行。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和完善地方性勞動法規,進一步細化和規范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的勞動關系。
同時,用好勞動爭議調解機制,為勞動者和企業提供公平、公正、及時的勞動爭議解決渠道;在社區設立勞動爭議調解中心,方便勞動者在基層解決勞動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