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文字實錄】
我是一名85后,我第一次看美國大片是1998年在鄰居家中,用VCD播放《泰坦尼克號》,當時巨輪覆沒的驚心動魄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前兩年,我在北京一家電影院觀看了國產片《流浪地球》,贊嘆中國已經能拍出不輸于好萊塢的科幻大片;再到最近,“奈飛版”《三體》上線,獨特的東方思維方式被帶到了國際觀眾面前,我看到中外的青年粉絲在網絡社區(qū)談論起劇情和其中體現的中國文化視角是那么輕松自然。
要知道,這份文化心態(tài)的輕松自然其實來得并不“輕松”。就在46年前,相當于是現在90后的父輩那一代,1978年12月第一批中國赴美留學生52人穿著黑大衣和黑皮鞋、帶著黑色手提包,在北京首都機場順序登上飛機,他們要途經法國巴黎轉機去美國留學。當時,這么多人一共就只有50美元,被領隊統(tǒng)一保管揣在兜里。當時的中國留學生,面對頭號資本主義國家,心中的忐忑、焦慮乃至自卑可想而知。以至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美國戰(zhàn)略第一等智囊”、曾做過卡特總統(tǒng)國家安全顧問的布熱津斯基對中國當時派遣留學生的做法很驚訝,他在回憶錄中發(fā)出疑問:“把中國最聰明的孩子送到美國去,難道不知道當時中美兩國生活條件的差距嗎?”他的意思是,這些留學的中國青年可能會因為美國的“燈紅酒綠”而迷失,甚至是轉投資本主義社會的懷抱。
可惜,布熱津斯基錯了。絕大部分中國留學生在學習了西方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后選擇了回國,他們積極投身到火熱的改革開放大潮中,用自己的知識文化親手改變中國落后的面貌。如今,經過幾十年的接力打拼,中國穩(wěn)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近年來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常年保持在30%左右,人均國民收入也即將步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精彩轉型。
一個國家,只有當她的青年擁有了與歷史相契合、與現實相適應、與未來發(fā)展相匹配的大國心態(tài),才可以真正稱之為大國。換句話說,只有當現代化及于精神層面時,才是真正的現代化;只有國民心態(tài)成熟健康了,才能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國。擺脫自卑、超越自傲,堅定自信、實現自強,是歷史對于中國和中國青年的新期待。(編輯:徐倩陽、鐘佑)
【中國互聯網發(fā)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