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在數字化浪潮下,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這種融合不僅豐富了文化表達形式,也為科技賦予了深厚的文化內涵。不僅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也為科技注入了更多人文關懷。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文化科技融合”主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文化科技融合為文化產業發展帶來新機遇
以人工智能、5G、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深入發展為文化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吳紅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有利于促進文化新業態持續涌現,在催生出新的文化業態、延伸文化產業鏈的同時,又集聚起大量創新人才和先進技術,培育新的文化產業增長點,有效提升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質效。文化和科技融合,有利于推動傳統文化業態的數字化轉型。數字技術的深度運用,能夠把傳統文化內容轉化成數字形式的文化產品;運用數字化傳播方式,能夠有效拓展傳統文化內容傳播渠道,大幅拓展受眾范圍,擴大文化產業影響力。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要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創新能力,在努力培育文化產業新增長點的同時,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要加強文化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文化科技創新體系,加快文化科技成果產業化推廣。詳情
文化科技融合為培育文化新業態注入動力深入推動文化科技融合有助于加速培育文化新業態,形成新的文化產業增長點,對促進傳統文化產業的高端化、智能化轉型具有重要作用。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副教授張鐘文在《經濟日報》撰文指出,文化科技融合為文化新業態的培育注入了強大動力,能夠推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形成與發展,促進科技和文化產業的共同繁榮。新興文化產業通過大數據分析、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實現了文化內容的創新和傳播方式的革新。同時,科技創新也加速了新興文化產業的市場拓展和商業模式的創新,使其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文化科技融合賦能傳統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對于促進傳統文化產業的高端化、智能化轉型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創新傳統文化產品及其服務模式,拓展文化市場;有利于提升生產效率,提高產業鏈的協同效率和創新能力,借助網絡信息技術可以更快地了解潛在市場和受眾,優化產業鏈;能夠創新保存和展示方式,通過多種渠道展示傳播并進行多元開發利用,為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注入新活力。詳情
科技賦能文化形成更多新的產業增長點科技手段的運用激發了文化產業的創新活力,促使文化科技融合新業態不斷涌現。南京藝術學院副教授伍俊龍在《科技日報》撰文指出,未來,科技全面賦能文化業態創新發展的力量還會繼續加強,推動形成更多新的文化產業增長點。一是提升文化裝備和文化消費終端科技價值,通過積極發展智能文化裝備,運用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提升文化裝備附加值,提高新型文化消費品的市場價值;加強高端軟件產品和系統的研發投資及產業化;加強文化領域算力、算法、數據等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培育更具科技含量的新型文化消費,通過科技力量提升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功能,創設新場景適應文化消費偏好,供給新產品滿足文化消費需求,投放新工具提高文化消費便捷度,運用新技術提升文化體驗。三是拓展文化產業開放發展的新增長源,鼓勵文化企業通過對外貿易、對外直接投資等方式開拓國際文化市場,積極發展既有本土市場效應又適應海外用戶喜好的文化產品,發展數字文化貿易,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數字文化品牌。詳情
科技助力成長性文化企業加速發展
隨著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樣化趨勢,一批以創新驅動為核心競爭力的成長性文化企業應運而生。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助理教授李越欣在《光明日報》撰文指出,成長性文化企業涵蓋數字文化、影視動漫、網絡文學、文博文旅、媒體融合、出版發行等多個領域,敏銳洞察市場需求變化,積極運用數字技術,打造新型文化消費模式,極大拓展了文化消費的內容和形式。成長性文化企業還通過跨界融合、產業協同,不斷創新文化業態,豐富文化消費內容,全方位覆蓋人民群眾工作、生活、休閑、社交等多元需求場景,使精神文化生活觸手可及、無處不在。在科技賦能方面,成長性文化企業通過加速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運用科技手段有效提升文化產品質量、服務體驗、消費環境和文化內涵;運用新技術打造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文化精品力作,用心用情講好中國故事,傳播當代價值觀念,引領精神文化生活新風尚。詳情
(光明網記者徐倩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