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習近平文化思想、文化產業、新質生產力、科技自立自強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李景源:從內在邏輯上理解習近平文化思想】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景源指出,習近平文化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內在邏輯上理解習近平文化思想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和關系:文化和精神的關系、精神和價值觀的關系、價值觀和理想信念的關系、理想信念和科學理論的關系、文化總體和文化構成要素的關系。文化和精神有本質的即發生學的聯系,文化是實踐的創造物,實踐是文化之源。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國人民勝利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精神是文化之體,價值觀是文化之魂。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文化精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價值觀念,對于精神文化而言,價值觀念是文化精神中更為核心的構成要素。價值觀是傳承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文化的基因,積淀著一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一個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理想信念構成人類精神生活的主導因素,是人們價值觀念的核心指向。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要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黨的思想建設的首要任務,教育全黨牢記黨的宗旨,挺起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梁,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問題。堅定的理想信念,必須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對歷史規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學習黨的創新理論,要自覺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把學習成果轉化為不可撼動的理想信念,轉化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講精神、價值觀、理想信念和理論創新,都不能脫離文化總體孤立地去強調,因為這些構成要素不能在文化的有機系統之外孤立地存在。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吳紅:以文化和科技融合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吳紅指出,新征程上,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以文化和科技融合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文化產業具有文化和經濟雙重屬性,文化產業蓬勃發展,不僅能夠創造物質財富、推動經濟增長,也能夠提供精神產品、以高質量的文化供給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當前,以人工智能、5G、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深入發展,給文化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文化和科技融合,有利于促進文化新業態持續涌現。虛擬現實技術能夠提升文化的表現力,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增強文化體驗的交互性,5G連接起海量的文化數據資源,大數據推動實現文化內容的圖譜化和可視化,物聯網使文化場景更具感知力。文化與科技融合,在催生出新的文化業態、延伸文化產業鏈的同時,又集聚起大量創新人才和先進技術,培育新的文化產業增長點,有效提升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質效。文化和科技融合,有利于推動傳統文化業態的數字化轉型。數字技術的深度運用,能夠把傳統文化內容轉化成數字形式的文化產品。運用數字化傳播方式,能夠有效拓展傳統文化內容傳播渠道,大幅拓展受眾范圍,擴大文化產業影響力。
摘編自《人民日報》
【呂煒、劉欣琦:加強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財政支持】
東北財經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呂煒、東北財經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劉欣琦認為,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而科技創新活動具有產出不確定、研發投入規模大、公共外溢性和回報周期長的特征,難以依靠私人投資形成穩定、持續的創新支撐,尤其是前瞻性、戰略性、公益性的基礎研究,更加需要依靠財政提供長期持續的資金與政策支持,來承擔創新過程中試錯、失敗的風險,發揮價值驅動和戰略牽引作用,啟動、引導社會資本和其他資源積極投入科技創新活動中。保障重點科研領域的財政投入。通過強化財稅政策支持,進一步減輕企業在科技研發方面的負擔。充分發揮好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推動金融資源和社會資本更多投向高科技創新領域,促進各類創新資源向企業聚集。精準管理科研經費,促進科技創新成果及時轉化。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破解科研和產業“兩張皮”的問題,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發揮需求的牽引作用,用好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推動科技成果應用迭代。發揮財政專項資金引導作用,推動傳統產業“智改數轉”。支持產業鏈供應鏈協同數字化改造,安排財政專項資金支持鏈主企業、龍頭企業制定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技術改造方案,助力建設智慧供應鏈、綠色供應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
摘編自《光明日報》
【邱銳: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共北京市委黨校教授邱銳指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意味著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科技上能夠實現自主決策、自主創新和自主發展,既能為國家或地區的長期發展提供堅實科技支撐,又能有效提升國際競爭力。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體現國家意志、服務國家需求、代表國家水平的科技中堅力量,是決定國家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都是其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能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帶動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對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具有重要作用,為國家的長期發展提供堅實科技支撐。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處于從研究到應用、再到生產的科研鏈條起始端。一是加大對前沿性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推動對“卡脖子”技術和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的協同攻關,提高資金使用的精準性、有效性。二是加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體系化布局,長期穩定支持一批創新基地、優勢團隊,推進共性技術平臺、中試驗證平臺建設。三是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深化科技評價、科技獎勵、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制度改革,聚焦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等關鍵問題,為支持科技創新、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創造條件。人才是自主創新的關鍵,大國競爭的核心是人才競爭。大力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完善科學家本位的科研組織體系。整合各類人才計劃,改革科研項目管理,優化人才發展體系和科研創新體系,為人才成長發展、發揮作用提供支持。
摘編自《經濟日報》
(光明網記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