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新質生產力發展、鄉村產業深度融合、促進制造業高質量就業、智庫研究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李義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李義平指出,新質生產力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利于推動我國經濟盡快擺脫傳統增長方式和生產力發展路徑,實現高質量發展,因此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創新在其中起著主導作用。新質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形成于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的大背景下,大量生產工具升級換代,勞動資料的外延不斷擴展,一批更先進、更智能的勞動工具得到運用,勞動對象也隨之深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促進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推動經濟發展的質量不斷提升。
摘編自《人民日報》
【李慶霞、孫熙雯:鄉村產業深度融合增強農業農村內生發展動力】
哈爾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李慶霞、黑龍江省新媒體與意識形態安全智庫助理研究員孫熙雯認為,鄉村產業深度融合,就是以農業為基礎和依托,借助產業滲透、產業交叉和產業重組等方式,通過形成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來延伸農業產業鏈,推動農業向二產和三產拓展,打造農業產業綜合體和聯合體,進而實現農業現代化、城鄉融合發展、農民增收等目標。實現鄉村產業深度融合,需要立足自身產業優勢,在做好農業初級生產、不斷提升農產品品質和規模、不斷滿足市場對高品質農產品需求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強農產品深加工產業、農業觀光旅游等產業,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構建融合一二三產業的全產業鏈體系。需要提升農業規模化經營水平,推動產業橫向融合,帶動農業生產進一步向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延伸,助力發展農業觀光旅游等產業。需要提升村莊資源整合能力,構建產業融合發展長效機制,地方政府在資金、政策等方面充分保障鄉村產業的有序發展;社會資本需要充分探索合理路徑支持農業發展并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村莊要能夠緊跟市場需求,用先進的理念和管理方式整合資源引導產業融合發展。
摘編自《光明日報》
【曾紅穎、范憲偉:從戰略高度促進制造業高質量就業】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曾紅穎、范憲偉指出,促進制造業高質量就業,對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要從戰略高度通盤考慮,強化宏觀調控,更好促進制造業高質量就業。一方面,要注重擴大就業容量和提升就業質量,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給制造業帶來的轉型升級機遇,大力拓寬就業渠道,著力改善就業環境,提升勞動者素質,增強技能人才的成就感獲得感,多措并舉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努力讓勞動者實現體面勞動、全面發展,推動形成勞動力市場更高水平的供需動態平衡。另一方面,要將提高就業質量作為支持制造業發展的重要內容,聚焦用工數量、薪酬分配、人才培養、職業發展等重點問題,強化政策支持就業的導向,提升重大政策規劃、重大工程項目、重大生產力布局對就業的促進作用。同時,應積極應對智能化技術應用對就業的影響,建立智能化技術應用對就業影響的跟蹤研判和協同應對機制,開發更多制造業領域技能型就業崗位,構建不同行業、不同業態間的轉崗機制,加快勞動者知識和技能更新速度,廣泛開展智能化技術應用適應性、儲備性培訓,使勞動者提升智能化技術通用技能,更好適應技術發展新趨勢新要求。
摘編自《經濟日報》
【肖亮:高校教師要把握好學術研究和智庫研究的平衡點】
浙江工商大學現代商貿研究中心教授肖亮認為,高校教師投身智庫研究,需做好學術研究和智庫研究的有機結合。一是要努力調整心態,有“沉下去”的智庫研究定力,認同智庫研究工作的意義和價值,在學術研究和智庫研究之間順暢切換,同時要有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現實問題的大局意識,也要有預判未來重大趨勢的前瞻意識。二是要堅持學術研究與智庫研究“兩手抓”“都要硬”,客觀認識高校教師做智庫研究工作的短板和優勢,深耕細分領域,打造專業優勢。三是要敢于躬身入局,以問題為導向,聚焦主要研究領域主動與相關政府部門、智庫機構等建立常態化的穩定合作機制,積極承接各類社會服務課題,學會站在決策者角度提出解決方案。四是要通過智庫研究來幫助學術研究發現真正的問題,為標志性學術研究成果創造條件,合理利用政策,找到智庫研究和學術研究相互促進的契合點,加強智庫研究方法的規范化和科學化,最大程度發揮智庫研究對學術研究的貢獻。五是要多措并舉,確保智庫研究成果多樣性和豐富性,客觀認識采納批示成果,補齊行業標準、發展報告等智庫成果短板,加強智庫數據庫、案例庫和資料庫建設力度,重視成果宣傳。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徐倩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