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劉呂紅(鄭州大學學術副校長、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备哔|量發展,內在包含了對生產力革新的要求。新質生產力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實踐基礎上提出的全新命題,代表著生產力高質量發展的方向。深刻理解以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理論闡釋、現實要求、實踐路徑,對于科學把握中國經濟發展總體特征、抓住高質量發展關鍵點、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以新質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理論闡釋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生成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場域,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彰顯了生產力的時代特質,為縱深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應當解放和發展什么樣的生產力提供理論引領。新質生產力作為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性闡釋,其本質仍是人類改造自然時從事實踐活動的生產能力,且是由生產要素內部及其之間以一定結構組合而形成的有機系統,符合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辯證統一的運動規律,是推動當代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最基本的動力因素。新質生產力生成并發展于傳統生產力,將在揚棄中完成“新”與“質”的革命性突破。隨著大數據、量子科技、生物技術、人工智能等現代化、數字化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實現了勞動者、勞動對象與勞動資料的優化組合,成為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物質基礎。列寧說過:“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卑l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要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同時,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遵循了生產力的發展規律,為整體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應當怎樣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提供實踐指引。新質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當代彰顯,成為理解和認識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根本動力的邏輯主線。人既是生產力的重要構成要素,亦是生產力發展的根本價值追求。馬克思和恩格斯曾說,“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根本目的即在于以現代化強國建設促進人的現代化,最終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因此,新質生產力不僅要求在生產力系統中調動好“物”的積極性,更應該發揮好“人”的積極性。一方面,以接受高等教育、掌握現代科學技術、適應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具有高級技能和高素質的新型人才構成新質生產力的人才支撐,在科學的分工協作中穩步提升“社會總產品”;另一方面,將“人”的因素貫穿生產力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全過程和各環節,系統性重塑生產力躍遷中人與人、社會和自然的相互關系,以對新質生產力的整體性認識和規劃開啟現代化發展新范式,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帶來關鍵動能、為可持續發展帶來綠色繁榮、為未來競爭贏得戰略主動。
以新質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現實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比娼ǔ缮鐣髁x現代化強國需要強大的生產力支撐。
以新質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基于具體國情的深刻把握?,F階段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口規模巨大、生態環境承載壓力大等具體國情依然是發展要面對的問題。進入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加強烈,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能夠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過程中,為勞動者提供新的發展機遇和崗位;新質生產力作為綠色生產力,將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統籌起來,建立了科技為先、創新為本的技術進步型的內生自主的持續增長模式,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將帶來文明形態和價值觀念的深刻變化,創造更高層次的綠色和舒適生活。
以新質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適應時代變化的具體要求。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必然選擇。一方面,發展新質生產力對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逐步改善實現高質量發展所需的高精尖人才數量依然不足的現狀,進而將人口優勢轉化為人才優勢,將人口紅利轉化為人力資源紅利。另一方面,我國擁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發展新質生產力能更好釋放市場配置資源的效力、活力,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重要作用。
以新質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應對世界變局的必然舉措。身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加速重構,主要國家之間新科技競爭如火如荼,世界范圍的產業競爭也日趨激烈,時代發展推動著影響產業革命的國家戰略漸次產生。面對國際環境的變化,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準確把握了世界歷史的發展脈絡和未來走向,找準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關鍵問題,適應了我國發展的現實需要,將引領我國在科技進步推動產業革命的進程中贏得主動權和先發優勢。
以新質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實踐路徑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就要加強科技創新、塑造新興業態、推動綠色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注入優質動能、奠定產業基礎、筑牢生態根基。
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動力,培育現代化優質動能。以科技創新涵養新質生產力,是確保現代化強國建設不斷獲得優質動能的重要條件。加強科技創新,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錨定關鍵共性技術,持續推進“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以關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著力取得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和生物科技等領域的技術突破。錨定未來,要聚焦先進前沿領域,增強配套政策支持,吸引孵化人才,打造科技創新人才梯隊,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精心布局學科集群和產業集群,提升系統集成創新水平,構建產學研一體貫通的科技創新體系。
以新興業態為關鍵陣地,夯實現代化產業基礎。結構是要素的載體,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代表的新興業態是新質生產力的呈現載體。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謀劃布局未來產業是促進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和塑造現代化強國建設產業優勢的必然要求。對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目標要求,重點改造升級一批行業企業,提升重點行業領域產業發展智能化、綠色化和融合發展水平,從未來產業變革方向入手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和供應鏈集群。加快構建自主創新體系,推動創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以先進制造業為重點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暢通產業內部要素流通和深度融合,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增強前瞻性布局,發現發掘尚處于孵化階段但具有成長潛力和顛覆能力的未來產業,把握未來產業的發展機遇,掌握未來產業的戰略主動,將未來產業打造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換道超車的主陣地。
以綠色低碳為發展導向,筑牢現代化生態根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是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打造綠色生產力的戰略選擇。適應綠色低碳發展的目標導向,擺脫對傳統粗放式增長方式的路徑依賴,加快推動傳統增長方式由要素驅動、低效率、高污染和粗放式發展向創新驅動、高效率、可持續和集約式的新型增長方式轉變。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服務國家生態文明戰略需求和人民群眾美麗生態環境需要為導向,加快綠色技術創新,推動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大力發展節能環保、清潔生產和清潔能源產業,做強綠色制造業,發展綠色服務業,壯大綠色能源產業,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和供應鏈,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讓綠色生產力成為現代化強國建設新的動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