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光明網訊(記者李澍)5月18至19日,由中國社會保障學會主辦、中國社會保障學會青年委員會與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承辦、《社會保障評論》編輯部協辦的第十屆全國社會保障青年學者論壇在北京國二招賓館舉行。本次會議的主題為“中國特色社會保障理論與實踐:學科、學術與話語”。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為大會致辭;中國社科院大學教授、國務院原副秘書長江小涓,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學部委員蔡昉,中國社會保障學會顧問、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原會長宋曉梧出席并演講。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主持論壇開幕式。中國社會保障學會監事童星,副會長何文炯、叢樹海、林義、金維剛、關信平、林閩鋼、席恒出席論壇。
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等80余所高校與研究機構的青年專家學者和博士生代表等180多人出席會議。
會議現場
林尚立在致辭中指出,社會保障的概念起源于西方,形成了龐大的福利國家體系,這一體系穩定了西方國家的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然而,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是內生的,根植于中國古代社會保障理念,如《禮記》中對小康和大同的構想。在此基礎上,中國共產黨結合現代需求,構建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他認為,研究中國的社會保障既要借鑒西方經驗,更需結合中國自身的歷史和文化。他強調,社會主義國家以人民為中心、以公有制為基礎,這與西方的私有制體系有本質區別。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從歷史、制度和形態上都具有獨特性和創新性,為全球提供了新的參考范例。他認為社會保障應從個人、家庭、社區、社會和國家五個層面進行探討,其中個人是社會保障的基礎,家庭網絡在社會保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社區是重要的保障平臺,單位等社會結構單元也在中國社會保障體系中有著獨特地位,國家層面則涉及制度、政策、技術、執政方式和組織力量等方面的建設。他強調,社會保障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中國在社會保障方面的實踐和創新,特別是應對超大規模人口的社會保障,具有獨特性和重要意義。他希望在場的研究者能夠基于中國的經驗,開展具有全球性影響的研究,助力中國早日實現個人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在社會保障這一廣闊的研究空間中不斷成長。
江小涓作了題為“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展望”的報告。她指出,當前中國經濟形勢雖面臨一定困難,但企穩回升的趨勢也十分明顯,應當全面正確理解當前局勢、多措并舉增強內生動力,穩住向好趨勢。她表示,疫情之后中國經濟復蘇仍處于進行時,過去40多年經濟高速增長的支撐因素已發生深刻變化,勞動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齡化、產業轉型等多重結構性變化導致傳統動力逐漸減退,社會資源配置日益多元化,國際經貿關系從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轉變。在此背景下,中國經濟展現出了科技能力顯著提高、超大規模優勢突出、人力資本綜合競爭力強、數字經濟發展較快等增長新機遇。她指出,今年經濟工作部署重點強調加大保增長取向政策力度,統籌協同保增長,發展數字產業和綠色產業,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和推進高水平開放,盡可能做到量與質相統一的增長,目標十分清晰。她還指出,中國正處于疫后恢復、結構轉變和國際環境多重沖擊的匯聚時期,擁有傳統優勢和新優勢并存的有利條件。今后幾年,經濟工作仍然是機遇與挑戰并存,政府需統籌多方政策并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協同多方主體穩定和加強經濟全面向好的勢頭,形成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蔡昉作了題為“社會保障的與時俱進:理念、范式和政策工具”的報告。他指出,社會保障正處在理念、范式和政策工具的巨大變革期,從理論層面出發,首先要關注社會保障對象的識別問題。在人工智能和技術進步帶來勞動生產率提高的背景下,需要重新審視社會保障對象的識別標準,提供更加普惠和托底的保障。其次,社會保障應遵循盡力而為和量力而行相統一的原則。他強調,要理解盡力而為和量力而行之間對立統一的動態關系。結合羅爾斯“無知之幕”和赫克曼曲線的啟示,在少子化和老齡化的人口新常態下,應優先考慮保障兒童和老年人的權益,尤其是兒童的基本保障問題。此外,使用社會保障政策工具應避免“畫地為牢”和“買櫝還珠”的做法。過去,社會保障和就業常被視為兩個獨立的領域,實際上應將二者結合,在積極實施促進就業政策的同時完善失業保險。盡管我國的失業保險在援企穩崗中發揮了良好效果,但也應注意到失業保險金對個體消費的支持尚不明顯。最后,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應順應公共品邊界變化的規律。“瓦格納定律”和加爾布雷思在《豐裕社會》中的觀點說明了公共品在更高社會階段中的重要性。未來,我國應從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出發,完善和健全普惠性的社會保障制度,最終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福利國家。
宋曉梧作了題為“學術之道 以德為先”的報告。他向社會保障青年學者分享了自身長期從事社會保障研究的四點感悟:一是學術之道以德為先。他指出,學風正則學問興、學風不正則學問偏,做好學問首先要做好人,做研究應保持誠實嚴謹的態度,講真話、實話,不講空話、大話,更不講謊話、假話,共同建立起健康公平的學術環境。二是大道理管小道理。他指出,在學術研究中應始終遵循社會保障中宏觀的、長遠的、普遍的基本準則和價值觀念。三是真理越辯越明。他指出,青年學者要不怕學術爭論,研究貴在“和而不同”,應以開放的心態去接受不同的聲音,碰撞出思想火花,共同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出謀劃策,為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四是努力成為頭腦敏銳、理論扎實的研究人員。他提出,青年學者需要不斷地學習和積累,關注本領域與其他學科的前沿動態,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立足中國國情,學習借鑒國際社會保障的理論與經驗,不斷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鄭功成指出,這次論壇旨在增強社會保障青年學者對大時代發展的適應性,并順應新時代發展的要求健康成長。他強調,中國的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實踐是如此波瀾壯闊,全面而深刻的社會保障制度變革為當今世界所僅見,這一制度惠及民生之廣、水平提升之快實為當今世界之奇跡,但在成就巨大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挑戰、存在著諸多問題,社會保障領域存在著系統性風險持續積累的現象,而中國式現代化決定了我們需要創造與之相適應的新社會保障制度文明,所有這些,都為青年學者們的成長提供了異常良好的環境條件與肥沃的成長土壤,也提供了最前沿的研究課題。因此,現在是社會保障青年學者們成長的最好時期,也是社會保障改革與制度建設最需要青年學者們做出真正有價值的研究成果的時期。他希望社會保障青年學者能夠立足中國實踐做出一流學問,扎根祖國大地寫出有價值的好文章,同時牢固樹立公平正義共建共享的社會保障專業價值觀,這是做出積極有益貢獻的前提條件,否則會走向反面。
第二階段全體大會由中國社會保障學會青年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楊俊主持。中國社會保障學會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魯全,中國社會保障學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吉林大學教授賈玉嬌,南開大學教授朱薈,中國社會保障學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華穎,廣西師范大學副教授李全利進行主題報告。
在第一次全體會議后,平行舉行社會保險分論壇、社會救助與社會福利分論壇、綜合分論壇和博士生分論壇。
5月19日上午,第十屆社會保障青年學者論壇第二次全體大會和閉幕式召開,魯全擔任主持人。大會上,中國社會保障學會青年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單大圣,中國社會保障學會青年委員會秘書長、華中科技大學副教授陳斌,中國社會保障學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四川大學教授張浩淼,中國社會保障學會青年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楊俊,云南大學教授李靜,河海大學講師王鎧,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范世明,中國社會保障學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西北大學教授翟紹果,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生李澤峰依次發言。
閉幕式上,中國社會保障學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郭林,中國社會保障學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財經大學教授張熠,中國社會保障學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華東師范大學副教授張繼元,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謝瓊依次向大會作分論壇總結。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西安交通大學教授王立劍作為下一屆青年學者論壇的承辦方代表發言。會議有楊俊進行總結發言。
據悉,全國社會保障青年學者論壇是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搭建的青年學者交流學術思想、分享高質量學術成果的穩定機制,是培養兼具家國情懷和社會保障核心價值觀理念的一個重要平臺,旨在推動我國社會保障學科建設,助力社會保障領域青年學者成為構建中國自主社會保障知識體系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