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課題組
近期,美國一些政客持續炒作所謂的中國新能源產業“產能過剩”,既違背了經濟學基本理論,也不符合客觀實際。這種不負責任的言論,不過是“中國威脅論”的翻版。一些政客揚言對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產能問題“不會放棄任何可能的選項”,證明了所謂的“中國產能過剩論”只是美國再次打出的貿易保護主義牌。這樣的做法及其背后的霸權思維,終將損害美國的根本利益。
宣揚中國產能過剩意在何為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挑戰日益加劇,綠色能源需求和綠色產品消費需求增長強勁。根據國際能源署發布的《2023年可再生能源》報告,2023—2028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將增長至7300吉瓦,其中,太陽能光伏和風能占增長的95%,可再生能源或將在2025年初超過煤炭成為全球最大的發電來源。據國際能源署的另一份報告《全球電動汽車展望2024》預測,到2024年全球售出的汽車中將有超過五分之一是電動汽車;2023—2035年,電動汽車庫存年均增長23%。該報告還明確指出,無論是在國家內部還是在全球層面,由傳統汽車向電動汽車的包容性過渡都取決于經濟實惠的電動汽車的成功推出。
顯然,在綠色需求如此強勁的背景下,中國迅猛發展的新能源產業仍無法滿足全球當前以及長遠的綠色需求,為何美國偏偏指責中國在這些領域出現了“產能過剩”呢?其實質在于,隨著中國新能源產業競爭力的不斷增強,美國擔心自身在這個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失去競爭優勢。
美國指責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競爭力來自政府補貼,其實是有失偏頗的表現。實際上,美國的政府補貼力度更大、排外性更強。美國已在新能源領域對來自中國的競爭做出了非常強的限制。例如,根據2022年通過的《通脹削減法案》,美國新能源汽車購置的稅收抵免高達7500美元,但卻只適用于那些滿足特定標準的汽車,包括電池的關鍵礦物必須有40%來源于美國或其自由貿易伙伴(這一比例到2027年逐年提高至80%)、電池組件必須有50%在北美制造或組裝(到2029年增加至100%)等規定,實際上都在限制來自中國等國的競爭。如果補貼能成為競爭力的真正有效來源,美國新能源汽車的競爭力早已遠超中國。
新能源領域的獨特中國優勢
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競爭優勢,主要源于積極的技術創新、完整的產業體系和產業鏈、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以及堅持綠色發展的戰略定力。
從技術創新來看,2016年至2022年間,中國授權綠色低碳技術發明專利在全球總量中的占比達36.8%,年均增長9.3%,而除中國以外全球其他國家(地區)呈負增長。以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為代表的“新三樣”出口快速增長,離不開諸多專利技術的支撐。在新能源汽車方面,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排名前十位的重點企業的全球有效專利量已超過10萬件;近5年,中國固態電池全球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20.8%,增速位列全球第一;在太陽能電池方面,目前中國全球專利申請量為12.64萬件,排名全球第一,充分展現出強大的創新實力。
從產業體系與產業鏈來看,中國擁有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同時,中國注重在新能源領域積極打造現代化的產業鏈,以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為例,從上游的原材料供給如碳酸鋰、鋰電池隔膜,到中游的鋰電池,再到下游的整車制造、充電樁等都有布局,且在許多環節具有較強競爭力。更難能可貴的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堅定走經濟全球化之路,通過積極參與國際合作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這種一體化、開放性的產業鏈布局,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也降低了生產成本,使中國制造的新能源產品在全球市場上更具價格競爭力。
從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來看,中國政府和企業都對綠色發展高度重視,建設大規模充電基礎設施完善新能源汽車的使用環境,通過豐富新能源汽車的應用場景以增強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極大促進了新能源汽車的廣泛普及,汽車銷量保持快速增長勢頭。2023年底,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2041萬輛。《全球電動汽車展望2024》報告指出,到2030年,中國的輕型車市場中將有60%是電動輕型車。超大規模國內市場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提供了足夠的內循環動力,多樣化的消費者需求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了更多的外部推力。
從堅持綠色發展的戰略定力來看,中國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堅持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同時,中國明確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并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制定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措施。這不僅體現了中國對綠色發展承諾的嚴肅性和執行力,也有助于中國的新能源企業形成良好穩定的預期,加快國內新能源技術的商業化進程。
保護主義不能保證自身發展
拒絕正視中國新能源產業競爭力的真正來源,恰恰有可能進一步制約美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美國在歷史上也曾對鋼鐵產業實施高關稅等保護措施,以保護本國鋼鐵企業免受國際競爭的影響。保護主義措施雖能在短期內幫助美國部分鋼鐵企業利潤回升,但極大程度上增加了其下游產業的生產成本,同時導致下游行業損失的工作崗位超過了當時整個鋼鐵行業的就業人數。實踐證明,保護主義并不能保證美國自身產業發展得更好。
打“中國產能過剩論”的牌,不僅是無視中國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對全球經濟復蘇、推進可持續性發展和增加人類福祉所作出的重要貢獻,實質上還是以犧牲美國人民的根本利益為代價,維護部分美國新能源企業的集團利益。首先,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對全球供應鏈產生了積極的拉動效應,提升了產業效率和創新能力。只要擁抱合作,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產能同時也是美國以及全球相關產業鏈(如電子電器、鋰離子電池、車身及零部件,以及汽車出租、金融、技術及售后)的市場需求。渲染“中國產能過剩論”,拒絕新能源產業合作,反而會制約美國相關產業鏈及企業的發展。其次,排斥中國新能源產品進入美國等國際市場,就相當于拒絕了更加多樣化、物美價廉的綠色產品選擇。這無益于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目標的實現,是對人類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系統的極大威脅,也犧牲了美國廣大消費者的社會福利。
習近平主席指出,大國要有大國的樣子,要有大國的胸懷和擔當。美國作為世界大國、經濟強國,有著自己的競爭優勢,理應與中國一道作出表率,為各國發展創造機會,通過促進世界各國的良性競爭推動世界經濟更好發展。一味搞保護主義,搞零和博弈,是沒有出路的。中國當年正是通過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積極擁抱來自全球的競爭,才促進了本土企業和產業的快速成長。如今,有關國家也應積極正面地看待中國的發展和來自中國的競爭,遵循經濟發展規律和市場運行規則,通過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獲取更大的競爭優勢。(執筆人:梁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