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錢明輝(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應芷安(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博士后)
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強調,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形成更多新的文化產業增長點。
當前,全球科技創新處于前所未有的活躍期,隨著5G、3D視覺傳感、納米級3D/4D打印、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發展,文化產業正經歷著技術基礎、經營邏輯、服務模式、消費群體等方面的巨大變革。
各地文化科技融合存在差異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對文化科技融合發展高度重視。2012年“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被寫入黨的十八大報告;2019年《關于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出臺;2022年印發《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將文化科技融合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2023年出臺《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文化科技融合發展進入落地實踐階段。
當前,全國各地文化科技融合存在差異。北京擁有11家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以及全國60%的數字文娛型“獨角獸”企業,在文化科技融合發展方面優勢明顯。廣東省側重于數字創意、網絡視聽、動漫游戲等數字化產業的發展,在提升數字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用戶體驗方面表現突出。湖南省相關文化產業的創新效益雖名列前茅,但數字化進程仍處于早期階段。海南省在相關領域展現出較強的科技實力,但在特色文化產業運營規劃方面依然存在進一步發揮的空間。西北地區多省受制于產業結構和經濟環境,文化數字化發展相對緩慢。
三方面發力應對融合挑戰
全國各地區的文化科技融合面臨不同挑戰,需要因地制宜推動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特別是要重點把握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整合區域資源,挖掘地方特色,探索文化科技融合發展方向。悠久歷史文化積淀與現代數字技術發展相互交織,共同塑造了我國各地區獨特的文化、科技資源優勢。地方應立足于自身實際情況,對區域內文化資源進行精準梳理與整合,這樣不僅能夠更有效地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還能為科技創新提供豐富的文化支撐和靈感來源。各地區所獨有的歷史、地理、民俗等文化資源構成了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的根基。獨具地域特色和人文內涵的文化資源不僅是地方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也為文化科技融合發展指引了方向,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為此,各地應進一步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利用先進科技手段賦能優勢文化產業,推動地方文化繁榮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例如,北京依托其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先進的數字技術為文化科技融合發展樹立了典范。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等文化機構積極創新,紛紛借助“互聯網+”和現代科技手段,將非遺文化、珍貴文物等以全新形式呈現給廣大觀眾,既提升了公眾的文化體驗,又促進了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為科技與文化深度融合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二是營造多元場景,推進成果應用,形成文化科技融合新增長點。近年來,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文化產業注入了新活力。在新時代數字轉型浪潮中,應借助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全景式呈現等前沿技術,積極營造多元化的文化場景,為用戶提供更開放、多元且個性化的選擇,帶來更生動、直觀的沉浸式體驗。先進技術的引入顛覆了傳統的文化呈現方式,極大豐富了文化體驗的內涵和形式,有利于催生更多新型文化業態,成為推進文化科技融合的重要突破點。為此,應進一步以市場多元化需求為導向,精準地將符合用戶偏好的科技成果應用于實際文化場景中,有效促進供需之間的良性互動,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推動科技產業轉型升級,進而形成文化科技融合的新增長點。例如,湖南鳳凰古城推出的中國首個水上沉浸式藝術游船項目“湘見·沱江”就是其中的成功案例。該項目巧妙地融合了多種科技形式,精心打造河上河岸的光影盛宴和國風視聽,讓游客在流光溢彩的光影互動中,深切感受沈從文先生名著《邊城》中翠翠和儺送之間的愛情故事,收獲了熱烈反響和廣泛贊譽。
三是強化人才支撐,優化技術環境,保障文化科技融合創新活力。我國文化科技融合實踐呈現出資源數化型、流程賦能型、呈現富化型、傳播優化型及復合強化型等不同模式。在不同模式下,科技作用于文化產業的不同環節。例如,資源數化型模式是運用數字技術采集、存儲、管理和保護文化資源,旨在促進文化資源的廣泛共享;流程賦能型模式關注文化創作環節,通過大數據、云計算、大模型等技術的運用更新創作方式;呈現富化型模式則是借助VR、AR等數字技術豐富文化內容體驗。因此,各地區需要結合自身文化特色及優勢產業,針對不同融合模式強化特定領域人才培養,確保專業人才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為推動文化科技融合實踐提供堅實人才支撐。此外,鼓勵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及領軍企業之間緊密合作,共同打造文化領域科技孵化器等平臺,匯聚人才資源、優化技術環境,加速文化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為文化科技融合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
?。ū疚南祰疑鐣茖W基金重點項目“基于數智融合的信息分析方法創新與應用”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