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習近平總書記日前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時強調,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切實維護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貫徹落實這一重要要求,事關維護各民族根本利益,事關鞏固民族團結大局,讓各民族共享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偉大榮光。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一部中國史,就是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開拓遼闊的疆域、創造燦爛的文化、培育偉大的精神,無一不需要各族人民胼手胝足、共同締造。不斷增強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維系各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進入新時代,56個民族同奔小康,“東數西算”等一批重大工程密切了民族地區與全國各地的聯系。各族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空前高昂,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當前,民族地區仍面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一些地方部分民族“交”而未“融”、“融”而不“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還存在制約因素。只有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徹到發展的全過程、各方面,進一步夯實物質、社會和文化基礎,才能讓中華民族共同體牢不可破,在民族大團結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夯實物質基礎,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確保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要持續推進新時代興邊富民行動,強基固邊,重點支持沿邊高速公路和國道線等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提升電網、水利、通信網絡等公共服務能力;民生安邊,以養老、醫療、教育、最低生活保障為重點,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足額落實邊民補助;產業興邊,培育壯大邊境旅游、貿易物流、清潔能源等產業,吸納帶動更多就業。完善東西部協作機制和對口支援,深化產業、勞務和消費協作。
夯實社會基礎,促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加快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既支持少數民族群眾到東中部地區務工經商、定居安居,也鼓勵東中部地區群眾到民族地區特別是邊疆地區投資興業、工作生活,創造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去年《“民營企業進邊疆”行動實施方案》印發,僅5個月民企對邊疆地區投資額就超過188億元,對于推動邊疆地區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促進跨區域交流互動,起到積極作用。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揮根本性作用。長久以來,中華民族之所以根深葉茂,靠的正是國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要引導各族群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鑄牢中國心、中華魂。多角度全方位向各族群眾展現中華文化共同性,讓中華文化通過實物實景實事直抵人心,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同胞共氣,家國所憑。同心共筑中國夢,需要匯聚民族團結的強大合力。56個民族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擰成一股繩,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強勁動力。(金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