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王建國(華中師范大學教授)
研究生學位論文盲評制度的初衷是為了規范學位授予,提升研究生的培養質量。這一制度設計的基本邏輯是通過“雙向匿名”,即評閱者和被評閱者均匿名,阻斷評者與被評者之間的“關系”“人情”,達到評閱的客觀和嚴格。
這一制度旨在通過規范、科學地運轉和執行,達到規范學位授予,提升研究生質量的目的。但是從實際運轉情況來看,暴露出了一些現實問題,比如一些審核評價標準不一,主要靠評閱人主觀標準來決定;個別評閱人存在敷衍草率的情況,甚至有些隨便下結論,“一否了之”;同一篇論文不同評閱人的評審意見差異較大,甚至完全相反。這些問題影響了這一制度的公信力,使得盲審制度的效果打了折扣。面對存在的種種問題,有必要進一步完善這一制度,使這一制度科學、規范地運轉,更好的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和功能。
一是要形成一個良好的學術生態。這種生態的關鍵在于評閱者具有必要的學術素養、專業精神和責任心。養成這種生態的一個重要條件就在于要有一套學科性的“普遍性”學術標準和規范。教育主管部門應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擬出相應的論文評閱標準,最好是能夠按一級學科擬定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使論文的評閱能夠有一個基礎性的標準和規范,避免評閱者因個人興趣和喜好來隨意評價論文。
新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指出要“分類制訂不同學科或交叉學科的學位論文規范、評閱規則和核查辦法,真實體現研究生知識理論創新、綜合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水平,符合相應學科領域的學術規范和科學倫理要求”,相信隨著相應的論文規范、評閱規則和核查辦法的出臺,會有效解決這一問題。
二是精準匹配評閱者和被評論文的學術方向。現在的制度框架下,大多數論文送審多在一級學科進行,但各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或研究方向之間的學科、學術差異較大,一些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或研究方向之間差異極大。以政治學為例,其二級學科大致可以分為三大板塊:一塊是政治學理論、比較政治和中國政治;一塊是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一塊是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外交學等。這三大板塊之間的分析范式、話語模式、研究方法等存在很大的差異。如不按照二級學科或者具體研究方向送審,極有可能因為不同的二級學科背景導致評閱者不能客觀公正的評閱論文,要么給個通過意見,隨便寫兩句無關痛癢的評閱意見;要么因為文章不對評閱者的胃口“一否了之”。
要克服這一問題,一方面需要相關論文評閱系統不斷優化,在論文上傳送審時,能夠提供二級學科甚至是具體研究方向的匹配。另一方面研究生培養單位要把工作做細,切實保證論文送審能夠精準到具體的研究方向。同時這兩個方面需要有效融合,論文評閱系統需要及時征求培養單位的意見,不斷完善系統,確保系統的科學運轉。
三是要建立配套的申訴機制。研究生的培養,特別是博士生經過三年或四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學習,如果因為一篇不負責任的論文評閱,導致無法正常畢業和就業,會錯失很多機會。這對學生既不公平,也存在重大風險隱患。因此,必須建立相應的申訴機制,讓被評者能夠通過這一機制“對抗”所謂“惡意評審”或不負責任的評審。除了建立和完善研究生的申訴機制,還需建立導師以及學科點、學院的申訴機制。按照目前盲評以及后期論文抽檢的規定,一旦評審不合格會追究導師、學位點、學院乃至學校的責任,因此也必須建立相應的申訴機制,避免因為不負責任的或者片面的評審損害導師、學科、學院和學校的利益。
從目前來看,一些學校已經建立了相關申訴機制,但總體來看差異性較大。面對越來越嚴的要求和壓力,有些學校設置的申訴門檻較高,處理申訴的程序不科學,學生的權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這一點教育主管部門最好有一個具體的申訴處理細則,用以規范申訴程序和流程,確保申訴機制能夠落到實處。
四是建立完善的答辯制度,發揮答辯的評價把關功能。從實際情況來看,在現有的評審制度框架下,答辯的功能被嚴重弱化。答辯委員會5-7人的具體決定還比不過一份評閱書的個人判斷,答辯基本上就是變成了確認評審結果。要完善盲評制度,應該探索充分發揮答辯委員會的作用,讓答辯委員會發揮“抗審”的功能,即答辯委員會認為論文質量可以通過答辯,就可以否決盲評中評審不通過的決定。
五是充分發揮研究生培養單位相應學術機構的作用。目前,研究生培養單位都建立了較為齊全的學術機構,比如學術委員會、學位評定委員會等。在對論文盲審結果的認定中,如研究生論文切實因為“不負責任”的評審而未通過,研究生可以向培養單位的學術委員會或學位評定委員會提出復核要求。這些學術機構可對該論文進行復評,如認為該論文達到學位論文的要求,可以視為論文通過評審。
六是形成包容創新的學術氛圍。現在的評審制度導致創新充滿風險。從今年的情況來看,出現了一些很不正常的現象:一篇四平八穩,沒有任何創新的論文,往往可以以較低的分數通過評審,獲得答辯資格。而一篇有一定創新性的論文往往可能出現很大的差異化評分,認可該創新的評閱人會打出高分,而不認可的就會打出很低分,結果就可能出現諸如84分和48分的差異。長此以往,會影響學術發展。學術創新是學位論文的基本要求,但學術創新需要包容的學術氛圍。因此,要倡導包容創新、鼓勵創新的學術氛圍,在論文盲評指標體系建構中提高論文創新的分值。
總之,不能因為匿名評審制度暴露出種種問題,就簡單否定這一制度。但是盲評是事關師生關鍵利益的制度設計,因而也必須正視和直面存在的問題,積極回應師生的呼聲,不斷改革和完善相關制度,使這一制度科學的運轉起來,切實達到規范學位授予,提升培養質量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