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王向陽(天津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必須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展形象,就是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我們知道,文化軟實力提升離不開文化的傳播力和輻射力的擴大,而傳播力和輻射力擴大的關鍵在于增強國際傳播能力,這使得國際傳播能力成為提高文化軟實力的一種重要手段和有效工具。增強國際傳播能力成為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關鍵一環,國際傳播能力承擔著文化資源轉化的“戰略樞紐”功能,成為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
國際傳播能力為提升文化軟實力提供內容支撐
內容建設是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基礎。傳播內容之所以受到世界矚目,是因為其傳播的內容不僅是信息,還包含了文化價值觀和道德規范及其由此產生的吸引力。因而國際傳播內容建設應該注重分類篩選,尋找有說服力的國際傳播內容。有說服力的國際傳播內容是文化軟實力提升的關鍵。當前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內容生產主要包括全球文化供給和價值共振,全球文化供給主要指供給有吸引力的思想文化和流行文化,價值共振主要指供給有說服力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
具有吸引力的全球文化和有說服力的價值觀能得到更好的傳播,能引起受眾的情感共鳴和價值共振。對文化軟實力而言,文化資源是它的基礎,但并非所有文化都能轉化為軟實力,只有那些擁有實際生存創造力的文化才構成文化軟實力。可見,文化軟實力提升的關鍵和核心在于文化內容的生產與創新,即文化內容一定是具有說服力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中的內容生產直接耦合了文化軟實力的內容生產與創新,從而為提升文化軟實力提供了內容選項。當前中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中,應尤為突出文化內容建設,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提升文化軟實力。
國際傳播能力為提升文化軟實力提供渠道支撐
研究文化軟實力避免不了討論傳播渠道的問題,文化資源的軟實力轉化需要渠道支撐。文化軟實力源于文化資源,通過各種渠道傳播,從而形塑受眾的文化認同,進而產生文化實踐,實現吸引、感召和影響。正如約瑟夫·奈指出,在信息時代,軟實力不僅依賴于文化和理念的普適性,還依賴于一國擁有的傳播渠道,因為它能夠對如何解釋問題擁有影響力。特別是在當前的信息化時代,文化的影響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際傳播能力。可見,文化的被接受程度與傳播渠道的發達程度密切相關。
當前,世界各國正面臨著渠道挑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正在以國家安全和意識形態為借口,封鎖其國際傳播渠道,遏制其它國家軟實力崛起。可以說,在國際輿論日益復雜的情況下,渠道建設已經成為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決定性因素。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正好契合文化軟實力提升的渠道需要。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就其要素而言,渠道是核心,良好的傳播渠道建設是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標志,有助于打破國際傳播的渠道挑戰,保障國際傳播的正常進行。國際傳播能力是進行全球溝通的能力,溝通能力可以通過選擇最合適的渠道和有效的渠道來實現。當前國際傳播的渠道建設,正在拓展傳統的傳播渠道,積極探索非傳統的傳播渠道,綜合利用可視化、智能化的傳播產品和海外社交平臺渠道,為文化資源的文化軟實力轉化提供可供選擇的渠道。因而,文化軟實力提升離不開國際傳播渠道的支撐,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為文化軟實力提升提供了渠道支撐。
國際傳播能力為提升文化軟實力提供平臺支撐
平臺一邊連接著產品,一邊連接著用戶,是產品到用戶的中間環節,是國際傳播的中樞環節,也是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關鍵環節。在當前全球信息時代,伴隨著技術進步,國際傳播正呈現出平臺化的新特點——從單個內容“走出去”轉變為傳播平臺“走出去”,國際傳播正在進入依賴傳播平臺運行的平臺化時代。平臺化時代國際傳播成功與否的核心就是在于對傳播平臺的掌控,不管是對傳統文化傳播延伸出去的傳統文化平臺,還是對以新技術為基礎的新型數字平臺的統籌協調,亦或是對全球其他國家傳播平臺的有效協作,都將成為決定文化內容傳播到達率、接受度和影響力關鍵因素。
當前,平臺成為新的戰略意識,用戶思維或者說“信息找人”成為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新的增長點,同時也為表達、爭論和傳播價值觀提供了重要場所。然而當前的國際傳播平臺處于被壟斷和被對立階段,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憑借技術優勢壟斷傳播平臺,憑借政治話語優勢塑造所謂“敵對”傳播平臺,導致其他國家文化傳播處于無平臺可用的境地。平臺建設是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為打破西方的平臺壟斷和平臺對立提供了重要途徑,為文化價值觀的表達、爭論和傳播提供了重要場所。可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離不開國際傳播的平臺支撐,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為文化軟實力提升提供重要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