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張海翱(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
“打卡”菜市場,近年來正在成為年輕人新的休閑方式。作為城市中最具煙火氣的公共空間、滿足居民需要的重要場所,菜市場是展示地方文明形象、反映民生福祉的重要窗口。伴隨城市更新,各地陸續展開菜市場改造升級。設計師以生活與藝術的融合賦予菜市場活力,著力使其變為人人愛逛的“城市廚房”。
“日常中用”,是現代菜市場設計理念的內核。它強調超越傳統意義上的建筑物質性修繕,進行生活意義的發掘、激活和重塑,目的是讓建筑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設計師敏銳捕捉生發于建筑之中的細微美好與日常亮點,因地制宜,使菜市場變得精致時尚,讓百姓的“菜籃子”拎出幸福感。
聚焦人的行為模式,用藝術營造留住煙火氣、增添人情味。最大程度點亮鄰里空間和公共生活,是菜市場升級改造的重要營造尺度之一。在北京,改造后的三源里菜市場寬敞明亮、干凈整潔,“潮流范兒”與“文藝范兒”兼具。時尚新潮的書展、藝術展等新業態的引入,讓繪畫、書法、文學等元素融入內部空間,帶來生活與藝術的碰撞,使菜市場散發“時髦的煙火氣”。在這里,人們可以一邊買菜,一邊品味多元文化“快餐”,菜市場成為富有人情味的社區空間。在上海,愚園公共市集內甜園生鮮菜市場的設計,實現了與現存社區美術館、店鋪、攤販的功能互補,讓這片空間更具生活溫度。為在商業空間塑造一種恰如其分的日常性,設計團隊從活動集聚效應和社區氛圍營造出發,營建符合現代生活方式的“日常空間”。整個空間分為四大主題區域,每一主題區域都最大限度地考慮人在空間中的行為,以方便人們使用。內部空間采用12種顏色的玻璃馬賽克瓷磚進行貼面,這些色彩來自生活中常見的瓜果、蔬菜,讓空間生發暖意。這些實踐,改變了人們對傳統菜市場的認知,通過構建更多交流空間增強人們的情感連接。
將地域特色融入生活美學,喚醒文化記憶。空間更新不僅在于物質環境的改善,更在于對日常生活場景的重構。文化味和藝術感,是廣東省廣州市東山菜市場改造升級后的亮點。該菜市場位于越秀區龜崗片區,改造升級過程中,設計團隊通過實地調研,深入了解各類人群的行為方式、生活需求,并提取所處區域的建筑遺產、特色文化符號、空間尺度、材料等要素,將其融入建筑外觀和室內景觀的一體化設計中。比如,設計團隊提煉嶺南地區傳統空間語言“騎樓”,在沿街立面加建拱形外廊,為市民創造出新的社交場所。同時,在菜市場主入口處采用由傳統屋檐“轉譯”而成的單坡曲面屋頂,從而擴大入口空間,既滿足了市民的通行要求,又預留出社區共享、共創空間,為未來舉辦各類活動創造條件。菜市場內外的景觀設計也力求實現地域文化的當代表達。廊頂等處特別采用紅色為主色調、摻雜彰顯南粵文化的五彩玻璃水磨石材料,既凸顯文化底蘊,又頗具時尚感。將地域文化融入空間設計,喚醒了市民的共同記憶,使東山菜市場搖身變為大眾喜愛的休閑聚集地。這種轉變,不僅實現了場地功能的更新,更實現了對城市文化的創新詮釋和傳承。
“更新一點、繁榮一片”,是菜市場改造升級的努力方向。比如,江蘇省蘇州市雙塔菜場通過引入新業態,變為兼具多種社區生活服務功能與生活美學底蘊的復合型市集。雙塔市集不僅能夠滿足人們的日常購物需求,其內部還設有小型共享表演舞臺,方便舉辦才藝展示、分享會等活動,在提高區域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提升了社會效益。在江蘇常州,設計團隊以針灸式的輕介入策略和預制模塊化的建造技術對蘭陵菜場進行改造升級。材料上,設計團隊在重要的空間節點使用了低造價但極富視覺沖擊力的彩色飾面和魚鱗沖孔網等現代材料,打造出友好、充滿積極能量的空間界面,使其融入社區,融入城市肌理。同時,通過重點激活局部空間的手段,提升區域整體活力。在設計師與各方的積極配合下,越來越多的菜市場突破原有的單一功能,成為集食、購、教、體、娛等功能于一體的“品質生活場”。
信息化、智能化時代,大力推進智慧建設,成為菜市場提檔升級的新趨勢。比如,改造后的重慶市石灰市菜市場,不僅外觀美了,還通過創建“無廢菜市場”讓“煙火氣”與綠色生態和諧共存;同時,引入市場大數據屏、觸摸查詢屏、商戶信息屏等,供商戶和消費者了解、查詢詳細信息,讓生活更智慧。在信息技術的助力下,菜市場的高品質便民服務之路越走越寬廣。
菜市場顏值與智慧同在,“煙火氣”更添“文明范兒”。菜市場的新變化,折射的是城市發展新活力。在人民城市的高質量發展中,設計更新在提升菜市場外在美的同時,促進社區互動、建立情感連接、豐富文化體驗,激活日常生活的更多可能,為人們的幸福生活增色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