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中匈關系、大氣環境質量、黨史學習、農業現代化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趙剛:推動中匈關系邁上新臺階】
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校長、教育部區域國別研究基地中東歐研究中心主任趙剛表示,匈牙利是最早與新中國建交的國家之一,2024年是中匈建交75周年。5月8日,習近平主席對匈牙利進行國事訪問,是中匈關系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匈牙利是中東歐地區重要國家,是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及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的重要合作伙伴。習近平主席此次訪匈,雙方將中匈關系提升為新時代全天候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可以看出,匈牙利是“一帶一路”倡議的堅定支持者。同時,匈牙利也是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的重要成員,匈塞鐵路正在持續取得進展,成為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的標志性項目。在經貿投資領域,近年來兩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目前,中國是匈牙利在歐洲以外最大的貿易合作伙伴,2023年中匈雙邊貿易額達145.2億美元。同時近年來,中匈兩國在人文交流方面成果豐碩。總結近年來中匈兩國關系的發展可以看到,兩國始終在互相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進行合作。通過高層交往和政策溝通,兩國在國際及地區事務中加強了協調與合作,增強了政治互信。匈牙利積極參與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并將自身發展戰略與之對接,從而促進了其基礎設施、物流等多方面的改造升級。兩國在促進貿易往來和擴大雙向投資方面取得實質進展,為兩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人文交流則加強了兩國民眾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友誼。雖然當前,國際形勢正在發生一系列深刻變化,但此次習近平主席對匈牙利的國事訪問,必將推動雙邊關系邁上一個新的臺階。此訪也將對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以及共建“一帶一路”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為中歐關系注入新活力,給動蕩不安的世界注入更多正能量。
摘編自《光明日報》
【李海生:協同治理,助推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李海生指出,藍天保衛戰是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中之重。近年來,我國空氣質量明顯改善,人民群眾藍天獲得感顯著提升。同時也要看到,大氣環境形勢依然嚴峻,大氣環境問題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仍然存在。具體來說,主要面臨以下綠色轉型、污染防治、氣象條件等幾方面挑戰。下一步,需從以下方面助推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第一,科技支撐。生態環境科技是解決大氣污染問題的有力武器。要將科技緊密嵌入環境管理、地方治理、行業發展全過程,協同推進大氣污染減排和經濟社會發展。第二,綠色轉型。我國的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源于高碳能源結構以及高耗能、高碳產業結構,綠色低碳發展是治本之策。要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引導重點區域鋼鐵、焦化、電解鋁等產業有序調整,加速能源清潔低碳高效發展,優化交通結構,大力發展綠色運輸體系。第三,聯防聯控。藍天保衛戰的實踐表明,區域聯合精準施策、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要進一步深化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聯防聯控機制。第四,共同行動。藍天白云、繁星閃爍是全體人民的共同期盼,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相關部門應將治理目標完成情況作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的重要內容,持續嚴格監督;科研機構應加強基礎性、原創性科技攻關;行業企業應落實大氣污染治理主體責任,采用先進生產工藝和治理技術落實“源頭防、過程控、末端治”,自覺履行環保社會責任。
摘編自《經濟日報》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院務會理論學習中心組:推動全黨全社會學好黨史、用好黨史】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院務會理論學習中心組指出,日前,黨中央印發《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貫穿著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為什么學黨史”“怎樣學黨史”“學黨史要達到什么目的”的重要論述,以黨章為根本依據,對黨史學習教育的領導體制和工作職責、內容、主要形式、保障和監督等作出全面規范,是新時代黨史學習教育工作的基本遵循。黨中央在印發《條例》的通知中強調,要把學習黨的創新理論和黨史基本內容、黨的歷史結論、黨的歷史經驗、偉大建黨精神貫通起來,引導黨員干部樹立正確黨史觀。用好黨的歷史這部教科書,必須按照《條例》要求,把握好黨史學習教育的主要內容,全面系統學習黨史。尤其是要學習黨的創新理論、學習黨的歷史結論、學習黨史基本內容、學習黨的歷史經驗、學習偉大建黨精神,樹立正確黨史觀。可以說,對歷史進程的認識越全面,對歷史規律的把握越深刻,黨的歷史智慧越豐富,對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動。我們要以《條例》的制定和實施為契機,更好用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增長智慧、增進團結、增加信心、增強斗志,堅守理想信念,牢記初心使命,把學習成果轉化為干事創業的強大動力。
摘編自《中國紀檢監察報》
【賀吉剛、杜建國:積極探索農業現代化新路徑,努力開創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中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賀吉剛、杜建國表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現代化,不僅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迫切需要,更是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農業現代化涵蓋了農業生產方式、經營體系、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等多個層面,其深遠意義不僅體現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上,更在于促進農村經濟社會進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然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道路仍面臨著諸多挑戰,如傳統農業基礎設施落后、科技創新能力不足、農業經營體系不健全等。因此,探索農業現代化的實現路徑,對于推動我國農業轉型升級、實現農業強國目標具有重要意義。一是強化政策引導,完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首先,政策制定應體現農業發展的長遠規劃與戰略布局,確保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通過政策引導,鼓勵農民積極參與農業現代化進程,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和農民收入水平。其次,完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是強化政策引導的關鍵。在強化政策引導和完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的過程中,應注重政策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應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確保政策資金的使用透明、公正,防止政策被濫用或挪用。二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一方面,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在于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和經濟效益。另一方面,提升農業產業鏈需要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促進農業產業鏈向更高附加值的領域延伸。三是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構建生態優先發展新格局。通過推廣綠色農業技術,發展循環農業、生態農業等新型農業模式,降低農業生產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總之,面對未來,應以更加堅定的信心和務實的行動,積極探索農業現代化的新路徑,努力開創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摘編自《農民日報》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