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新質生產力、韌性安全城市、企業“智改數轉”、中國式現代化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王一鳴: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表示,新質生產力已經在我國經濟發展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我們要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一是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新質生產力源于新的科學發現、新的技術發明、新的技術組合和新的技術范式,必須加強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二是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新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要通過暢通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通道,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等方式,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三是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和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僅是生產力發展的點的突破和局部調整,更是發展方式的重大變革。從根本上說,就是要推動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這一方面要求推動形成創新驅動發展方式,通過創新大幅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對沖勞動力成本上升,穩定投資邊際產出,提高企業盈利水平,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加快高質量發展步伐。另一方面要求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四是完善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新質生產力發展是動態的,這決定了生產關系也要與時俱進完善發展。要圍繞突破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主要是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改革,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完善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
摘編自《人民日報》
【汪超、宋紀祥:全面推進韌性安全城市建設】
中國礦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應急管理學院〕教授汪超、中國礦業大學應急治理與國家安全研究院研究員宋紀祥指出,“韌性安全城市建設”意味著現代城市建設既不片面追求規模經濟效益,也不局限于安全與發展目標的簡單疊加,而是強調運用系統觀念、戰略眼光、底線思維等推進城市安全發展,以安全發展的新范式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動態平衡。建設韌性安全城市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應在尊重城市發展和安全風險演化規律的基礎上,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動態平衡。首先,堅持黨的絕對領導。要將黨的領導機制充分滲透到韌性安全城市建設當中,以黨的政治領導、組織領導統籌城市安全治理的多元主體關系,在城市安全風險治理過程中起到頂層設計、總體布局、統籌協調、整體推進作用,以更高質量的安全發展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其次,夯實人民主體地位。韌性安全城市建設始終強調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將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內嵌于新安全格局,旨在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安全問題。再次,秉持系統治理思維。推進韌性安全城市建設不局限于單一治理形態、不受制于單一治理結構,而是力圖在風險治理中表現出靈活機動的特點,以不斷回應充滿不確定性的復合式風險。同時,夯實基層治理基礎。國家安全建設不僅注重宏偉藍圖的擘畫,更強調將構建新安全格局的具體舉措下沉到基層,要求在充分理解新安全格局的基礎上推進韌性安全城市建設。最后,推動數智技術賦能。充分認識數智技術的創新驅動作用,推動數智技術的廣泛應用,為韌性安全城市建設持續注入動能。
摘編自《光明日報》
【毛科俊、于暢:更大范圍、更深程度實施企業“智改數轉”】
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毛科俊、于暢認為,近年來,我國制造業“智改數轉”步入“快車道”,數字經濟加快向制造業各領域滲透。同時,部分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仍面臨著“缺方案、不敢轉”“缺技術、不會轉”“缺數據、不能轉”“缺資金、不愿轉”等突出問題。近年來,各地圍繞破解企業“智改數轉”中的難點痛點問題,逐漸探索出一批典型做法,可以為更大范圍、更深程度實施“智改數轉”提供參考借鑒。實踐表明,要把“智改數轉”工作擺在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突出位置,緊緊圍繞企業這一實施主體所需,擴大有效服務供給,夯實數據應用基礎,營造全流程服務生態,將“智改數轉”真正落到實處。一是以需求為導向,激活企業實施“智改數轉”的內生動力;二是以數字化服務有效供給為牽引,更好滿足“智改數轉”專業化多樣化化需求。三是以強化數據要素應用為基礎,提高“智改數轉”質量和效益。四是以構建服務生態為保障,創造良好的“智改數轉”發展環境。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陳志剛:中國式現代化為廣大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重要方法論借鑒】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院長陳志剛表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用70多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二三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破解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諸多難題,摒棄了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老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中國式現代化豐富發展了人類現代化理論,為廣大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借鑒,主要包括:堅持從本國國情和文化傳承出發,獨立自主地探索自己的現代化道路;始終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激發廣大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堅持守正和創新的統一,始終在堅持中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堅持效率與公平的統一,正確發揮政府和市場兩方面的作用;堅持效率與公平的統一,正確發揮政府和市場兩方面的作用;堅持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的統一,分階段推進現代化;堅持活力和秩序的統一;堅持中心工作和全面推進的統一,等等。總之,中國式現代化之所以取得成功,就在于我們正確處理好了一系列重大關系,蘊含著深刻的辯證法,深化發展了我們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提供了示范和借鑒。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