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農業強國、經濟發展質和量、新質生產力、數字科技企業、鄉村消費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李萍、田世野:以新質生產力引領農業強國建設】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李萍,全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教授、講師田世野指出,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中,必須夯實農業基礎,以新質生產力引領農業強國建設。但以新質生產力引領農業強國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必須立足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堅持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既遵循農業現代化的一般規律,也充分考慮中國自身國情,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首先,以新質生產力引領農業強國建設,必須從生產力構成要素著眼,培育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農業生產資料和農業勞動者。從生產資料看,需要增加對土地的投資,大力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從勞動者看,傳統的農業勞動者逐漸難以適應新質生產力的要求,必須加快培育一批掌握“新農具”、會干“新農活”的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農業勞動者,如農業科技人員、農業職業經理人等。其次,以新質生產力引領農業強國建設,需要著眼農業全產業鏈,充分發揮農業的多功能性,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更多元、更高效的新農業新業態。從縱向產業鏈來看,需要應用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發展現代化的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從橫向產業關聯來看,以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與文化旅游、醫療健康、可再生能源等關聯產業深度融合,能夠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的產業帶動作用,促進相關產業群高質量發展。再次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必須相互適應。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必須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造傳統農業生產關系,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最后,以新質生產力引領農業強國建設,不僅需要技術經濟層面的適應性變革,還需要相應的制度保障,構建與農業新質生產力和新型生產關系相適應的新型治理體系。
摘編自《光明日報》
【黃茂興:把經濟發展的質和量有機統一起來,扎實穩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福建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黃茂興表示,今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3%,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呈現增長較快、結構優化、質效向好的特征,同時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仍面臨諸多挑戰。我們要進一步辯證認識和科學統籌經濟發展質和量的關系,認真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把經濟發展的質和量有機統一起來,扎實穩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是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的辯證統一,質的有效提升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量的合理增長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應運用辯證思維認識和理解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把握其內在邏輯。在此基礎上,實現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規模和效益相統一,是一個系統工程。應堅持系統觀念,通過落實具體任務舉措,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一是著力擴大國內需求,不斷釋放內需潛力;二是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夯實產業基礎;三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不斷激發協同效應;四是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不斷拓展發展空間。
摘編自《經濟日報》
【原磊:以新質生產力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事教育局副局長、研究員原磊認為,全要素生產率主要來源于制度、技術、結構等因素對經濟增長作出的貢獻,體現了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提升。具體來看,發展新質生產力主要通過四個機制提升我國全要素生產率。一是通過技術革命性突破,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我國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戰略抉擇,就是要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同時及時應用科技創新成果提升我國產業體系的現代化水平,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奠定生產力基礎。二是通過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實現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利于形成“三個結合”,即科技與勞動者的結合、科技與勞動資料的結合、科技與勞動對象結合,從而實現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三是通過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要發展新興產業、改造傳統產業、推動產業融合,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從而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四是通過建立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新質生產力可以從三個層面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首先,在生產資料所有制及其實現形式層面,要長期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其次,在圍繞生產管理活動而形成的人們在生產中的權力和地位關系層面,要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最后,在物質利益分配方式層面,要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力資本導向。
摘編自《學習時報》
【隆云滔、劉葉婷:以數字科技企業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添動能】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隆云滔,天津市公共信用中心劉葉婷表示,數字科技企業是引領高新技術實現突破式發展的關鍵主體,其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通過數字化、平臺化和智能化手段,充分發揮數據驅動決策的優勢,通過數字技術實現跨時空協作和降本增效,以創新性、高效率和靈活性為特點,改變傳統生產模式和商業模式,實現個性化定制和精準服務,快速提升生產力水平。數字科技企業的高質量發展為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支撐。數字科技企業的“技術原生性”“數字資產性”“實體賦能性”“生態拓展性”等特征使其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生產力體系中的核心技術供給者,既是數據、智力等“新介質”生產資料的核心集聚者、利用者,也是新場域中各種“新料質”生產對象的主要輸出者、運用者,更是全新生產方式和新型生產關系的關鍵締造者和重要驅動者。多重身份的疊加使得數字科技企業在整個生產力體系中的重要性、貢獻度持續增加,發展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培育者與賦能者。隨著國內數字科技企業數量持續增加、技術硬創新與模式軟創新實力的雙提升、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能力的有序增強,數字科技企業已經站在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前沿,正在成為推動新質生產力實現飛躍的關鍵抓手。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全世文、喬慧:鄉村消費市場正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全世文,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喬慧表示,鄉村消費市場的蓬勃發展尤為突出,正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首先,農村居民消費擴容提質明顯。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和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使鄉村消費環境得到顯著改善,鄉村消費市場實現內通外聯,城鄉經濟循環加速打通。收入持續提升催動農村居民消費擴容提質。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推進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農村居民收入來源更加多元化,收入水平顯著提高。尤其是工資性和經營性收入快速提升,有效增強了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其次,高品質消費成為新趨勢。隨著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費環境改善,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持續優化升級,消費模式從滿足基本生存需求向追求更高品質生活轉變。農村居民消費需求梯次升級趨勢明顯,消費增長快、潛力大、追趕城市居民的特點越來越突出。再次,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成為新亮點。近年來,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異軍突起,煥發出勃勃生機,成為激發鄉村消費市場活力、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農業與旅游、科普、康養等服務業高度融合發展,為鄉村消費市場創造了符合消費升級趨勢的新的經濟增長點。數字科技在農村地區的深入推進也為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發展注入了智慧動力。最后,文化賦能與消費創新成為新動力。村地區的現象級體育賽事,凸顯了農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正逐漸轉變為生活中的主導性需求。與此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體驗與傳承活動廣泛開展,不僅豐富了農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還激發了文化產品的消費創新。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