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何星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要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深化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在互補互促中逐步縮小城鄉差距,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必然選擇和重要路徑。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和《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城鄉融合發展。現階段的關鍵是要把市場“無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結合起來,在縣域內率先破除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合理配置,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進一步激發城鄉要素雙向奔赴、城鄉產業共振發展的內生動力。
以要素市場化流動為重點,促進城鄉經濟循環
促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應當聚焦“人、地、錢”等核心要素,著力破解阻礙城鄉要素市場化流動的各種障礙,重點降低縣域城鄉要素配置成本,保障鄉村生產要素公平交易,避免城市虹吸效應。
從“人”的角度看,一方面,堅決破除農村戶口在就業市場上的歧視性待遇,大力支持農村剩余勞動力異地就業創業,積極發展城鄉勞務合作,提升農民工資性收入。另一方面,創造條件切實降低各類人才在鄉村工作生活的機會成本,促進城市各類人才采取投資入股、商業合作、兼職兼薪、定期服務、交流輪崗等形式廣泛參與鄉村振興。
從“地”的角度看,一方面,著力解決鄉村土地資源分散造成土地利用率低、環境污染等問題,適度引導農民生活集中、企業生產集中、土地資源利用集中,探索促進土地資源規模高效利用的新型集體經濟形式。另一方面,健全農村權益市場化退出機制和配套政策,探索進城落戶農民依法自愿有償轉讓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的實現路徑,形成農村權益流轉價格機制,將土地等集體資產真正轉化為農民實實在在的收益。
從“錢”的角度看,一方面,大力促進鄉村資金用于鄉村,引導城市資金服務鄉村振興。同時,強化對服務縣域為主的金融機構貨幣政策精準支持,積極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降低鄉村融資成本。另一方面,引導金融機構服務下沉,依法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集體林權、農民承包地經營權和房屋財產權等農村權益抵押融資,在涉農信貸、農業保險等領域探索更多貼合鄉村實際需求的金融產品,保障鄉村經濟組織和個人同樣能夠便捷獲得質優價廉的金融服務。
強化政策支持,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必須堅持城鄉一盤棋,將新增公共資源配置適度向鄉村傾斜,通過縣域城鄉一體規劃建設,加快補齊鄉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短板,更好地發揮財政政策導向和政府資金兜底功能,防止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
第一,更好地統籌縣域城鄉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精細化開展縣域城鄉一體設計規劃,不斷優化城鎮建設、農田保護、產業集聚、村落分布、生態涵養等空間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一方面,統籌縣域城鄉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管護,保障鄉村供水、電力、燃氣、通信等基礎設施供給,深入實施新一輪農村公路建設和改造,逐步連接高速公路網、鐵路網、水路網,打通堵點卡點。另一方面,優化鄉村地下管網建設,大力整治農業面源污染,加強歷史文化村落和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尊重村莊肌理推動有機更新,提升鄉村的“外在顏值”和“內在氣質”。
第二,重點強化對鄉村醫療、教育的投入支持。一方面,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優化鄉鎮醫療資源布局,發展“互聯網+”醫療,便利化開展線上轉診、復診。同時,完善城鄉統一的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制度,參照城市居民標準,優化農民醫療報銷政策,推進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全覆蓋,優化農村低保制度。另一方面,推進城鄉學校共同體建設,積極發展數字校園,通過集團化辦學、名校辦分校、委托管理、結對幫扶等方式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城鄉共享。
上述兩項舉措都應建立在公共資金高效利用基礎上。為此,要落實土地出讓收入支農政策,規范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政策工具,支持鄉村振興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同時,進一步完善財政補貼機制,在縣域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耐用消費品以舊換新,加大對農業保險和巨災保險補貼力度,優化生態補償政策,有效運用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等方式引導社會資本投向縣域。此外,還要加大精準幫扶力度,落實專項救助制度,及時解決困難群眾突發性、緊迫性、暫時性生活困難。健全幫扶項目聯農帶農機制,開發縣域城鄉公益性崗位,推動低收入農戶增收,防止規模性返貧。
有效開發保護鄉村資源,促進城鄉產業融合發展
產業興旺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關鍵。在縣域城鄉融合發展中,必須因地制宜開發利用和保護鄉村資源,適時承接大中城市產業轉移,強化現代技術應用,不遺余力地培養適應新型農業經營模式的新農人,引導各類專業人才服務鄉村振興。
發展鄉村產業,首要之義在于因地制宜開發和保護好鄉村資源。充分認識鄉村資源稟賦差異性,準確把握鄉村與城市的關系,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游則游,深入挖掘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稟賦優勢,打造鄉土特色品牌,差異化發展特色種植養殖、農產品精深加工,推動生態農業與旅游、文化、康養等產業融合,規范發展鄉村民宿、休閑露營等新業態,不斷延伸產業鏈、價值鏈。同時,還要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進山水林田湖海系統治理,加強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保護。
發展鄉村產業,要以新質生產力激發新動能。主動學習應用現代農業技術,推廣良田良種良機良法,提升特色種養殖業增加值。一方面,完善農產品流通骨干網絡,建設跨區域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產地銷地相銜接的智慧冷鏈物流體系。另一方面,強化“互聯網+”思維,大力發展共同配送、即時零售等新業態新模式,規范發展電商直播。同時,深入挖掘學習“村超”“村BA”等網紅鄉村經驗,發展特色旅游業。此外,還要探索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在縣域生態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中的應用。
產業興旺,人才是根基。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支持計劃,培養更多精于農業生產、鄉村建設、農村服務的鄉村本土人才,有序引導城市各類專業技術人才下鄉。一方面,加大對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等返鄉入鄉創業支持力度,落實稅費減免、場地安排、創業貸款擔保及貼息等扶持政策。另一方面,推進“鄉賢助鄉興”,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扶持力度。推廣科技小院模式,鼓勵科研院所、高校專家服務城鄉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