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藍慶新(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根據日前海關公布的數據,我國今年一季度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10萬億元,出口和進口分別為5.74萬億元和4.43萬億元,增速創6個季度以來新高。在國際經濟復蘇乏力、地緣政治沖突加劇、保護主義加劇以及主要國家貨幣政策緊縮等各種不利于全球貿易發展的背景下,中國外貿回暖態勢明顯,開局良好,韌性十足,成績不凡。
外貿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扶持。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貿易強國建設,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促進外貿發展的一系列有力措施,進博會、服貿會、鏈博會、消博會、數博會等國際性大型展會成功舉辦,自由貿易試驗區(港)建設深化,貿易體制改革創新升級、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不斷深入,制度紅利逐漸釋放,為我國貿易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同時,依托產業門類齊全、產業鏈供應鏈配套集成優勢以及不斷提升的勞動生產率和創新能力,中國為國際市場提供了品類豐富、物美價廉的產品,對外需形成較強把控力。依托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續增加和消費市場的更新迭代,釋放出超大規模市場紅利,通過進口為各國經濟復蘇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也極大滿足了國內多元化需求。
面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強,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層出不窮的形勢,保持外貿穩定增長、促進外貿提質升級、提升外貿持續發展能力,對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對外開放意義重大。
打造良好外貿發展環境。以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建設為契機,針對外貿關鍵領域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全面落實外貿促進政策措施,注重各類政策措施系統集成和協調聯動,推動外貿自由化便利化。對接國際高水平經貿規則,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外貿營商環境。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營造適應高質量發展的公開透明、公平競爭、開放創新的發展氛圍,推動經濟主體形成對外貿發展空間和發展機會的積極認知,激發外貿潛能。
促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強化跨境電子商務、市場采購貿易、海外倉、保稅維修、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帶動出口的功能,積累出口推動經濟發展的動能。構建跨境電商信用評價體系,完善跨境電商支持政策,適度放寬市場采購貿易方式適用范圍,將跨境電商和市場采購貿易有機結合,構建集中統一采購平臺拓展海外銷售。完善海外倉建設服務網絡和支持體系,推動外貿綜合企業向信用信保、檢驗認證、金融服務領域拓展,大力推進保稅維修、離岸貿易發展。
積極拓展國際市場。落深落實RCEP規則,拓展擴大東盟和亞太市場。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以投資和基建項目帶動貿易市場拓展深化上合組織和金磚合作機制,加強中阿、中非、中拉、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推動人民幣跨境支付交易和雙邊貨幣互換,開發新興市場,穩定大宗商品進口市場。充分發揮中歐班列、中老鐵路的外貿發展效應,發展多式聯運和轉口貿易,形成對歐亞大陸的貿易開拓優勢。加強與跨國公司的產業鏈合作,依托其全球銷售網絡擴大出口。穩住發達國家市場,積極與發達國家地方政府和跨國公司合作,擴大貿易機會,強化中間品貿易,鞏固貿易渠道,避免脫鉤斷鏈。推動貿易轉型升級,培育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等外貿競爭新優勢,通過各類展會平臺,加大“中國制造”和“中國服務”品牌的海外推介力度,引入更多的國外高質量和高技術產品,滿足國內產業與消費升級的需要。
有效降低外貿成本。提升退稅效率,發揮出口退稅精準服務外貿企業能力,以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擴大對外貿企業的融資扶持,全面降低融資成本,鼓勵金融企業創新外貿融資方式,探索以應收賬款、出口退稅單據、出口信貸保單、境外資產等為擔保抵押的融資手段,運用數字技術將外貿企業運營過程、金融機構融資系統、海關信用評估體系納入區塊鏈網絡,精準把握企業經營狀況和融資需求,提升金融機構融資服務能力。用好各級外經貿發展專項資金,明確支持的重點方向,發揮財政資金對企業應對外部風險、降低交易費用的引導和撬動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