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鄧希泉(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青年研究會會長)
核心提要
運用大歷史觀深刻把握中國青年發展的大勢,意味著既要充分重視五四運動作為中國青年以群體方式登上歷史前臺的重要標志的里程碑作用,更要關注五四運動的文化根源、歷史底蘊、現實需求。
大歷史觀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是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和社會現象去把握歷史本質的科學方法,要求從更長的歷史時段、更寬廣的社會領域、更全面的歷史材料、更翔實的事件細節,以系統觀念、全局意識、戰略思維去把握歷史的主流本質和主題主線。
運用大歷史觀深刻把握中國青年發展的大勢,意味著既要充分重視五四運動作為中國青年以群體方式登上歷史前臺的重要標志的里程碑作用,更要關注五四運動的文化根源、歷史底蘊、現實需求。也就是說,中國青年群體的價值和作用,既蘊含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之中,又孕育在自鴉片戰爭以來以青年群體為典型代表的中國人民斗爭史、奮斗史中。
從長歷史周期把握青年發展
從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長趨勢看,近兩個世紀是人類發展史上社會變遷最劇烈、最快速、最廣泛、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段時期。世界著名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的研究表明:世界經濟的表現在第二個千年大大超過第一個千年。正是工業革命帶來的經濟快速發展和人口快速增長,青少年規模才得以迅速壯大并在人口結構中得到凸顯,也就使青少年的群體存在得到社會高度關注;工業革命及其引發的教育發展,使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在社會時空中得以聚集,青少年的共同需求得以凸顯,青少年在工業文明中的作用更是得到不斷彰顯,青年在人類歷史上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
與世界青年發展擁有日益改善的經濟社會環境的整體趨勢完全不同的是,近代以來的中國青年卻遭受外部沖擊和內部腐朽等多重災難。一大批先進青年在“覺醒年代”紛紛覺醒,在承擔挽救民族危亡歷史重任的歷史進程中終于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群體。經歷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史變遷,中國青年發展呈現為時空加速、時空壓縮、時空更迭縱橫交織的社會現象,是人類青年發展史上最集中、最突出的群體發展。
深刻把握中國青年工作的歷史
中國青年工作以解放青年作為青年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把青年發展全程深深嵌入民族解放、階級解放的歷史進程中。近代以來,中國青年的發展一直與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融為一體。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青年,把革命的希望寄予青年。馬克思主義青年觀和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青年觀,站在人類發展規律、社會發展規律、政黨發展規律的高度,成為人類文明史上唯一科學探究青年本質作用、促進青年發展的真理。
在當今的西方發達國家,青少年仍然是受成見影響最大的群體,也是被誤解最深的群體之一。中國共產黨的青年觀,把黨的中心任務作為中國青年運動和青年工作的主題和方向,不斷建立完善在黨的領導下各部門齊抓共管青年發展事業的工作格局,推動中國青年政策朝著獨立性與體系化的目標不斷前進,有力促進中國青年從失衡走向均衡、從邊緣走向中心、從客體走向主體的整體發展進程。新時代青年必須努力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從歷史發展定位青年的使命
歷史發展決定青年發展的條件、水平、走向、高度,青年發展的方向、程度、質量、整合水平極大影響歷史發展進程。青年群體一旦在社會結構中獨立呈現,就日益展現出最積極最有生氣、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創造力的社會力量的歷史作用。世代更替不僅是一個自然過程,更是一個社會變遷的社會過程。青年世代的不斷生成是歷史進步的永恒動力,世代依次更替是歷史推進的動力機制。
在各個世代的依次交替中,只有以世代信任取代世代否認、以世代傳承取代世代斷裂、以世代和諧取代世代沖突,青年發展才能與歷史發展實現和諧統一。新時代青年必須全面融入新征程,以蓬勃迸發的強國有我的青春激情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勇當先鋒隊、突擊隊,以堅守人民立場和堅定“四個自信”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以爭當排頭兵和生力軍的社會期待不斷成長為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
把握社會環境是青年發展前提
社會發展決定青年發展,生理天性并不能脫離具體社會環境而發揮作用,總是在一定的社會發展條件下發揮作用;青年發展反作用于社會發展,青年發展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面和澎湃動力。社會主體是青年發展的主導力量,青年本體是青年發展的能動力量。時代總是把歷史責任賦予青年,不同社會制度下青年發展的發展方向、發展條件、發展空間迥然相異。
從人類歷史長河的進程及其結果看,只有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成立及其執政,只有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完善,才使青年發展的社會束縛得以解放和消除,才能為青年開辟日益寬廣自由的發展空間。過去、現在、將來青年工作都是黨的工作中一項戰略性工作,全黨要把青年工作作為戰略性工作來抓,建立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青年發展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對青年發展帶來的革命性意義,開辟人類歷史上青年發展的新路徑、新范式、新模式、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