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陳亮(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我們要守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動搖堅持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堅持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確保中國式現代化的正確方向。只有這樣,才能在復雜形勢下做到“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一
現代化起源于西方,第一批成功實現現代化的也是西方國家。有人因此認為,非西方國家或后發國家的發展目標就是西方化,要走的道路就是西方發達國家已經走過的道路。不可否認,人類社會的現代化最早是由資本主義推動的。然而,在資本主義現代化過程中暴露出許多矛盾和弊端,其根本矛盾是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這不僅造成了嚴重的經濟危機,也造成了嚴重的貧富兩極分化,導致殘酷的對外擴張、殖民掠奪甚至血腥戰爭。
馬克思主義在深刻分析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基礎上,揭示了人類社會必然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趨勢,同時也揭示了資本主義現代化必然要被社會主義現代化代替的歷史趨勢。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是一個跨時代的偉大事件,開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世界由此開始形成兩種類型的制度體系:資本主義制度體系和社會主義制度體系。與此相應,形成了兩種不同的現代化道路,即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和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
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將社會主義與現代化有機結合起來,堅持社會主義的目標、方向、價值原則,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打破了只有遵循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才能實現現代化的神話。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展現了現代化的另一幅圖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
中國式現代化蘊含著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創立了根本不同于西方式現代化道路的全新道路:在經濟上,擺脫了資本主宰勞動的經濟邏輯;在政治上,擺脫了“三權分立”制度框架的政治邏輯;在國際關系上,擺脫了殖民、擴張、掠奪的發展邏輯,擺脫了依附發展、梯度進化的文明邏輯;在文明形態上,在吸收借鑒人類社會現代化發展和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通過獨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快速地發展起來,開創了一條全新的世界現代化路徑體系,建立起了一種全新的現代化理論體系,徹底打破了只有走西方式現代化道路才能實現現代化的“歷史宿命”,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二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2023年2月7日,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充分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底蘊、先進性、開放性及其文明獨特性。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特征,決定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決定中國式現代化的正確道路和前進方向。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式”,從根本上講就是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形成的,同時也反映在“黨的領導”這個根本要求上。黨的性質宗旨、初心使命、信仰信念、政策主張,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而不是別的什么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在開創、堅持、捍衛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不斷探索和推進的。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直接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運、最終成效。
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主義是其固有的、內在的本質屬性。中國式現代化既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領導力量上,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旗幟上,中國式現代化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成果為指導;在總體布局上,堅持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全面現代化;在價值取向上,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至上、站穩人民立場的現代化,將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具體化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領域,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根本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第一,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十四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發展途徑和推進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點。”第二,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也是區別于西方現代化的顯著標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第三,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既要物質富足也要精神富有,“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第四,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點。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由于遵循資本的邏輯、自發的邏輯,先污染、后治理,是消極被動的。我們則是積極主動總結世界各國現代化的經驗教訓,注重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第五,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堅持和平發展,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五個方面,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點也是科學內涵,既是理論概括也是實踐要求,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明了一條康莊大道。
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鮮明的人民性。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以增進人民福祉為價值追求。尊重人民主體地位,調動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前提。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在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重要進展。現在,我們已經形成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思想理念、制度安排、政策舉措。
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汲取其中蘊含的民本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具有深厚的文化根脈。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大力弘揚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中國式現代化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扎實推動共享發展,著力促進共同富裕。
三
守正創新是我們黨在新時代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就是一個在繼承中發展、在守正中創新的歷史過程。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明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首要的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明確提出前進道路上必須牢牢把握的“五個重大原則”,第一個就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只有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毫不動搖堅持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重大原則,才能確保中國式現代化的正確方向。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長期探索和實踐的重大成果,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只有堅持不懈推進黨的自我革命,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才能確保黨永遠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確保黨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確保黨始終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應對好時代挑戰、回答好時代命題、呼應好人民期盼,為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引領方向、凝聚力量。要牢牢把握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這個根本保證,以捍衛“兩個確立”、踐行“兩個維護”的堅定行動確保中國式現代化的正確方向。
堅持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回答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與實踐課題,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南。從主要內容層面來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十個明確”“十四個堅持”“十三個方面成就”的主要內容,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構建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和深厚的內容支撐。新時代新征程,需要把握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不斷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推向前進。
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符合中國客觀實際、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當今世界“西強東弱”與“東升西降”同時存在,我們既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又要對面臨的現實挑戰和潛在威脅保持清醒,絕不能麻痹大意和盲目樂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堅持道不變、志不改,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式現代化是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要維護人民根本利益,不斷增進人民福祉,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要始終堅持是從人口眾這個基本國情出發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堅持貫徹群眾路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充分激發全體人民的主人翁精神,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自立自強,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堅持把我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既不是“傳統的”,也不是“外來的”,更不是“西化的”,而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獨創的”,是一條人間正道。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辟了廣闊前景。實踐證明,中國式現代化走得通、行得穩,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
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定歷史自信。中國式現代化厚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只有守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源,充分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與養分,才能始終突出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我們要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化實踐中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大力弘揚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立足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當代任務與戰略安排,不斷激活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理念的當代價值,讓中華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精神源泉,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探索性事業,還有許多未知領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大膽探索,通過改革創新來推動事業發展,決不能刻舟求劍、守株待兔。”只有在創新基礎上的守正,才能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只有在守正基礎上的創新,才能根深葉茂、源遠流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守正與創新的辯證統一,以守正為創新凝心鑄魂,以創新為守正注入活力,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