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勞動教育、知識產權保護、共同富裕、產業創新、人工智能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王姍姍、王曉燕:堅定不移把新發展理念貫穿到新時代勞動教育全過程】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中國科教評價研究院副教授王姍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勞動與社會實踐教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曉燕指出,加強勞動教育是新時代黨對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要以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引擎,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堅定不移地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貫穿到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全過程。在創新發展方面,適應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適當引入現代科技創新、前沿數字技術、智能生產制造等現代勞動內容;主動變革勞動教育方式,職業院校、普通高等學校要注重結合產業新業態、勞動新形態。在協調發展方面,充分挖掘各學科中蘊含的豐富勞動教育資源;在科學、物理、化學、體育、信息科技等學科教學實踐中增加動手操作和勞動技能訓練的比重;將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實踐活動與綜合實踐活動相結合。在綠色發展方面,以課程育人,中小學要全面落實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開齊開足勞動課程和勞動周;以活動育人,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勞動主題教育;以實踐育人,利用農業生態園、產業科技園等社會資源開展實踐活動,選擇包括現代農業、工業和現代服務業在內的各類產業項目開展勞動實踐;以文化育人,將勞動價值觀、勞動精神、勞動品質的養成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之中。在開放發展方面,家長要主動盡責,樹立崇尚勞動的良好家風,引導孩子主動參與家務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學校要積極主導,特別是普通高等學校要將勞動教育有機納入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社會要有效支持,工廠、農業基地、博物館、福利院等各方面應充分履行社會責任。在共享發展方面,加強勞動課程資源的共建共享,有效整合區域內學校勞動教育精品課程、優秀課件、校本教材以及典型案例等優質資源;加強勞動教育平臺的互聯共享,全面打造區域勞動教育數字化管理平臺;加強勞動教育師資的互通共享,邀請各行各業的工匠大師、非遺傳承人、勞動模范擔任學校勞動教育指導專家。
摘編自《光明日報》
【馬一德:發揮好知識產權保護對文化創新創造的激勵作用】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馬一德表示,新時代新征程,要統籌推進文化強國建設與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綜合運用著作權保護、專利權保護、商標權保護等多種手段激勵文化創新,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一是加強著作權保護,服務內容創新。不斷提高著作權保護水平,健全著作權登記制度、網絡保護和交易規則,提升著作權執法的質量、效率、公信力;完善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加強數字環境下的著作權治理,提高著作權治理的精細化、科學化水平。二是加強專利權保護,促進手段創新。善于將大數據、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數字技術作為文化創新創造的“助推器”,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加大對侵權行為的處罰力度。三是加強商標權保護,助力品牌建設。要注重培育文化品牌,持續加強對文化行業馳名商標、地理標志、老字號商標的保護力度,依法打擊仿冒混淆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和惡意搶注商標等違法行為。
摘編自《人民日報》
【魏后凱:探索邁向全域共富的戰略新舉措】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也是既包括城市和鄉村,又包括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和老少邊地區等在內的全域現代化。在共同富裕的視域下,要突破傳統線性思維定勢,兼顧區域協調發展的多維目標,尋求面向全域共富的戰略新舉措。第一,以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為依據,對于那些“一方水土不能養活一方人”的生態條件惡劣地區,實行生態移民搬遷;對于那些人口過度膨脹并超越其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大都市區,需要引導其人口疏散。第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按常住人口配置和優化公共資源,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第三,區域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依然十分重要,要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激發區域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尤其要將加快縣域經濟和欠發達地區發展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第四,發揮各地區優勢,建立各具特色的產業體系,為各地區居民就近就地提供更加充分的就業機會和崗位。
摘編自《經濟日報》
【曲永義: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大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曲永義表示,當前,全球新質生產力競爭,表面上是國家間的新技術和新產業競爭,實質上是各國在制度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上的競爭。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優化創新生態,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大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一方面,優化政策環境,進一步明確產業安全政策和競爭政策相對于一般性產業政策的“上位政策”地位,明確界定產業發展政策制定和實施部門、產業安全管理部門與競爭政策實施部門之間的權責界面及工作接口,激活市場和企業內生活力。另一方面,筑牢體制長板,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和地方創造活力雙優勢,加強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強化評估,弱化過程監管,建立更加扁平的舉國體制組織實施機制;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強化地方政府的創新績效考核,從根本上引導地方政府將產業政策聚焦于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及其產業轉化。同時,引領加快發展,努力推動高成熟度和高關聯度領域的產業化進程。重點考慮消費領域的智能網聯交通系統和投資領域的智能制造率先開展規模性產業化,短期帶動投資、提振消費,長期牽引產業鏈上的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形成新的領先標桿,并以此為抓手,引領更大范圍的新質生產力發展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黃卓、周鼎:疏通人工智能發展堵點,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卓、北京大學長沙計算與數字經濟研究院智庫中心主任助理周鼎認為,隨著人工智能(AI)技術的發展,以AI推動生產力整體躍升、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路徑越發明晰。近年來,隨著我國AI產業發展進入“深水區”,AI產業發展中的堵點,如:部分AI先發技術仍處于追跑階段、對AI應用研發的算力供給有所不足、對AI產業發展的要素支撐相對有限,影響新質生產力發展。疏通當前AI產業發展存在的堵點,對于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是構建AI產業研發體系,蓄足新質生產力“源頭活水”。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面向AI的基礎研究、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持續深耕;國家級創新平臺重點突破AI大模型的架構、規模、算法等關鍵核心技術;科技領軍企業整合集聚創新資源,開展AI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新型研發機構發揮體制機制創新優勢,結合AI產業需求開展目標導向的有組織科研。二是實現AI技術突破,催生新質生產力核心動能。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大對于AI大模型底座等技術主戰場以及算力軟硬件等核心支撐技術的持續投入,對算力硬件設備領域的企業實施稅收優惠政策;結合全國一體化算力網建設,統籌布局超算中心、智算中心、數據中心等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對百萬核心以上規模算力資源調度能力的技術攻關。三是打造AI產業應用場景,提供新質生產力物質資料。進一步在金融、商務、政務、教育、文旅等不同行業領域拓展場景應用,形成AI多領域跨界應用生態,推動既有行業提質降本增效和新經濟增長點探索培育。四是強化AI產業支撐合力,鞏固新質生產力要素保障。推動研究制定“AI+”行動方案或相應政策,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共同開展AI人才培養項目,鼓勵政府產投基金為AI企業提供多元股權融資。
摘編自《科技日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