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何雄浪(西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詩語(西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是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為了適應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提出了“新質生產力”這一新概念,揭示了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新趨勢、新規律,為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根本方向。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我國的一項新戰略舉措,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再次提到“新質生產力”,強調指出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以此為指引,我們要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的理念,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空間格局,不斷培育推動經濟社會產生高質量變革的新質生產力,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新方式、新引擎。
強化科技創新布局,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人類社會產業革命的實踐證明,科技創新能夠促進生產力的結構功能與效率變革,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關鍵變量,在我國重大生產力中具有核心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一方面,數據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基礎性和戰略性資源,面向未來,激活數據要素潛能,將成為“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途徑。要加快完善以寬帶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基礎設施布局,推動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算力網絡、未來網絡建設,深入開展“信號升格”“寬帶邊疆”等專項行動,促進“雙千兆”網絡高質量發展,并要加快通信塔向數字塔的轉變,通過“鐵塔+大數據+AI”的模式,充分釋放數據潛能筑基新質生產力。在此基礎上,還要通過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強化數字化賦能,將數字技術與制造業、服務業等實體經濟相融合,創新商業模式、應用場景,既打造信息技術融合應用的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也為傳統產業發展注入新內容和新活力。
另一方面,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引領未來發展的新支柱新賽道,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成為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要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其一,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聚焦集成電路、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網聯汽車、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加快核心技術創新應用,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其二,改造升級傳統產業,瞄準高端、智能、綠色等方向,推動鋼鐵、石化化工等傳統產業加快改造升級,壯大新質生產力規模;其三,持續強化基礎研究。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布局,整合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既要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術又具備原始創新能力的科技領軍企業,開展基礎及應用研究,發揮其在基礎研究中“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的作用,也要鼓勵高校院所與市、區聯合共建科技產業園區,承接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營造科技成果落地轉化良好環境。
因地制宜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塑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方式
“綠色生產力”可同時提高生產力水平和環境績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我們要堅持“綠色低碳、科技賦能”的理念,把生態環境作為生產力要素融入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中,因地制宜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
其一,加強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利用。堅持生產力布局與地區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相匹配,有序調整資源環境超載地區的生產力布局,對違反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特定區域有關規定的項目加強整治,以緩解生態環境壓力。同時,要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將地區生態產品蘊含的經濟價值轉化為經濟效益,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使之成為綠色發展的新增長點。
其二,推動文旅融合產業高質量發展。文化和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新質生產力不斷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特色地域文化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重大生產力布局的形成具有引領作用。一方面,要將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生活方式相結合,打造新型文化產品和服務,擦亮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增強品牌競爭力,推動地域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價值;另一方面,要著力培育全國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項目,利用現代技術重現歷史文化場景或地域風情,推動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的發展,提升文旅融合產業的創新能力和服務水平,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持續動能。
其三,加快推進以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行業高質量發展。新能源具備改變發展模式的新質生產力特征,要通過科技創新突破新能源、新材料行業關鍵核心技術,推動基礎研究成果“落地生花”,將其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同時,還要加大對新能源汽車等綠色新興產業的政策支持力度,通過降低企業和產品準入門檻、購置補貼、稅收減免等多策并舉,加速我國新能源汽車等相關產業發展,不斷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促進人口合理分布和協調發展,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引擎
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人是新質生產力的創造者和使用者,是新質生產力生成中最活躍、最具決定意義的能動主體,合理的人口分布、高素質的人力資本集聚,將形成有利于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局面。
充分發揮人才作為第一資源的作用,首先,要改善勞動力市場分割,建立無邊界的空間流動機制,促進人口合理分布,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這就要求:加大社會保障領域的改革步伐,盡快實現基本社會保障制度的全國統籌,為勞動力和人才的自由流動創造條件;健全和完善勞動者跨區域流動的就業保障機制,破除地理空間上的流動壁壘、地域性歧視等市場扭曲現象,使高技能勞動力合理流動,低技能勞動力充分就業;建立健全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和人才市場體系。
其次,優化人力資本市場,構建人力空間協同機制。優化勞動力供給市場,提升高素質勞動力有效供給。在未來的教育建設中,要加強高等教育服務于市場的辦學理念,引導學校所開設的課程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鼓勵欠發達地區如西部地區等的職業院校開設與承接的發達地區產業相適應的專業與課程,以適應勞動力市場新的需求,做到勞動力與產業的有機銜接;優化人力資本市場收入分配體系,制定有利于欠發達地區的引進人才政策,對遷入欠發達地區的高技能勞動力給予生活補助、住房獎勵、安家獎勵等,以降低其在工作中承擔的風險和后顧之憂,從而吸引高技能人才遷入并帶動城市創新,為形成新質生產力促進經濟發展注入持續動能。
最后,加快塑造創新人才聚集高地,打造集聚新質生產力的創新平臺。一方面,各地要圍繞自身優勢產業領域和未來發展戰略布局,以培育吸引掌握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核心技術的人才進行前瞻布局,來加快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發展,為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和世界先進制造中心提供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加強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從人才計劃、科研項目、事業平臺等方面向青年人才傾斜,持續擴大以優秀高校畢業生為代表的科技人才后備軍的人才基數,努力形成強有力的人才磁場,鍛造充實新質生產力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