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去年下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創新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進一步豐富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新征程上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新質生產力”主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科學把握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路徑
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要把握未來、布局未來、競爭未來、贏得未來,徹底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陳清在《中國社會科學報》撰文指出,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牢把握堅持高質量發展這一新時代的硬道理,立足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全力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良好生態。其一,進一步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上聚焦發力。堅持并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促進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有機結合;通過市場機制推進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其二,進一步在強化創新引領帶動上聚焦發力。重點要加大前沿技術布局力度,加快推動創新資源向產業鏈上下游集聚、有機融合;加大頭部企業、高能級研發機構和重大項目引育力度,強化公共研發平臺和基礎設施建設。其三,進一步在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上聚焦發力。聚焦高端領域,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改造;聚焦新興產業,大力發展以新能源產業為代表的新制造、以高附加值生產性服務業為代表的新服務、以全球化和數字化為代表的新業態。其四,進一步在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上聚焦發力。強化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建立企業常態化參與國家科技創新決策機制;充分發揮國有企業作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主力軍作用,更大力度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其五,進一步在綠色轉型低碳發展上聚焦發力。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實施生態領域科技創新行動,培育建設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詳情
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周書俊在《光明日報》撰文指出,創新是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核心要素,必須堅持創新發展理念,以科技創新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從各個方面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更多主動權。協調是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內在要求,不僅需要尋求生產要素內部各要素之間的協調發展,還要努力實現生產、流通、交換、消費各環節的協調發展;不僅應關注傳統產業的協調發展,更須關注創新產業的協調發展。綠色是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普遍特征,在生產過程中要更加注重資源的節約和循環利用,避免資源的枯竭和浪費;在生產過程中減少對環境的破壞,降低污染排放,保護生態環境;推動清潔能源、低碳技術等的發展。開放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營造良好國際環境,要促進技術創新與知識共享,促進跨境合作與資源整合,充分發揮兩個市場的積極作用,促進跨文化交流。共享是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目標追求,應循序漸進,量力而行,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分好,堅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詳情
開拓區域科技創新模式,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就區域經濟層面而言,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在于找準區域自身創新稟賦特征,補齊短板,發揮優勢,因地制宜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科技創新模式。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傅晉華在《經濟日報》撰文指出,一是提升區域原始創新能力。可考慮針對中西部地區的區域性重大關鍵共性問題持續開展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在此基礎上,有選擇地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工業機器人、生物制造、量子信息、高端芯片、合成生物學與生物育種、深海空天開發等前沿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二是加快區域產業創新步伐。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生物醫藥等產業,加快關鍵核心技術轉化應用;在未來產業方面,聚焦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領域,加速產業孵化培育進程。三是整合區域科創資源。以國家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為重點,構建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平臺體系;堅持把人才作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構建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區域開放創新生態,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詳情
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
數據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新質生產力形成中的作用不容置疑,但實踐中數據價值尚未得到充分釋放。中央財經大學副校長李濤、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在《光明日報》撰文指出,當前,需要讓數據要素充分形成、安全流動,進而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推動生產力躍遷。在完善數據基礎制度建設層面,加快出臺數據產權、交易流通、安全治理和收益分配等制度,完善分類分級授權機制、數據產權登記制度、定價機制等。在加強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層面,需要加強數據基礎設施與數據服務、融合應用形成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需要高校、科研院所、產業鏈與政府部門形成協同研發生態。在積極探索公共數據授權運營機制層面,需要進一步建立完善有關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的政策,形成促進公共數據高質量供給、高效開發利用的授權經營方式、交易定價機制和收益分配模式。在支持和鼓勵創新數據開發利用場景層面,推動智能制造、商貿流通、交通物流、金融服務、醫療健康等重點領域打造更多應用場景,促進數據要素與其他要素深度融合,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在繁榮數據開發利用產業生態層面,支持技術型、服務型、應用型等多種類型的數據商發展,鼓勵為數據合規、質量評估、估值定價等提供服務的第三方專業機構發展。詳情
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持續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不斷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持續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實現高質量發展。長春理工大學秦惠敏在《中國教育報》撰文指出,要加強基礎研究,有針對性地完善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等平臺體系,有組織地推進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加快原創性和顛覆性技術創新,聚焦量子力學、腦科學、基因技術等做好前瞻性部署,加快人工智能、大數據、高端裝備制造、商業航天、生物制藥等新技術創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另外,重視場景驅動,推動形成企業主導型科技成果轉化新型組織模式,健全完善科技成果高質量供給、高效率轉化的創新生態,提升面向新質生產力發展重大場景的科技成果轉化效能,以新技術的場景化快速應用有效破解產業和產業鏈發展的痛點難點問題。詳情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