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新發展理念、偉大建黨精神、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周書俊: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周書俊認為,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創新是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核心要素,必須堅持創新發展理念,以科技創新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從各個方面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更多主動權。協調是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內在要求,不僅需要尋求生產要素內部各要素之間的協調發展,還要努力實現生產、流通、交換、消費各環節的協調發展;不僅應關注傳統產業的協調發展,更須關注創新產業的協調發展。綠色是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普遍特征,在生產過程中要更加注重資源的節約和循環利用,避免資源的枯竭和浪費;在生產過程中減少對環境的破壞,降低污染排放,保護生態環境;推動清潔能源、低碳技術等的發展。開放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營造良好國際環境,促進技術創新與知識共享,促進跨境合作與資源整合,充分發揮兩個市場的積極作用,促進跨文化交流。共享是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目標追求,應循序漸進,量力而行,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分好,堅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
摘編自《光明日報》
【焦揚: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為堅持黨的領導地位提供豐厚精神滋養】
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焦揚表示,偉大建黨精神蘊含著中國共產黨成功的密鑰,為始終堅持黨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領導地位提供豐厚精神滋養。從偉大建黨精神中領悟堅持黨的領導的歷史必然性層面,要從偉大建黨精神中深刻領悟在中國沒有哪個政黨能比中國共產黨更懂中國的國情,更懂中華民族的渴望,更懂中國人民的心愿,更能扛起歷史使命;深刻認識堅持黨的領導是歷史的必然選擇、人民的必然選擇、時代的必然選擇。從偉大建黨精神中汲取百年大黨推進自我革命的智慧和力量層面,要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不斷清除一切損害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有害因素,不斷清除一切侵蝕黨的健康肌體的病原體,確保黨永遠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從偉大建黨精神中獲得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的不竭動力層面,我們要以偉大建黨精神滋養初心使命,把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更加自覺地貫徹落實到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全過程和各方面,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根本政治保證。
摘編自《人民日報》
【陳清:全力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良好生態】
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陳清表示,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牢把握堅持高質量發展這一新時代的硬道理,立足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全力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良好生態。其一,進一步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上聚焦發力。通過市場機制推進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其二,進一步在強化創新引領帶動上聚焦發力。重點要加大前沿技術布局力度,加快推動創新資源向產業鏈上下游集聚、有機融合;加大頭部企業、高能級研發機構和重大項目引育力度,強化公共研發平臺和基礎設施建設。其三,進一步在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上聚焦發力。聚焦高端領域,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改造;聚焦新興產業,大力發展以新能源產業為代表的新制造、以高附加值生產性服務業為代表的新服務、以全球化和數字化為代表的新業態;聚焦數智轉型,深入推進智能制造工程,強化智能技術在制造業全流程的融合應用。其四,進一步在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上聚焦發力。強化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建立企業常態化參與國家科技創新決策機制;充分發揮國有企業作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主力軍作用,深入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其五,進一步在綠色轉型低碳發展上聚焦發力。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實施生態領域科技創新行動,培育建設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堅定不移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推進森林水庫、糧庫、錢庫、碳庫建設。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陸園園: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陸園園表示,科技創新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變量”,也是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新質生產力,可以著眼于以下四個方面。一方面,完善新型舉國體制,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以加快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為主線,推動產業“換核、強芯、賦智、融合”;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找準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薄弱環節,加強質量支撐和標準引領,不斷強化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另一方面,聚焦產業戰略需求,優化科技創新生態系統。切實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深度融合;進一步建立健全面向科技自立自強的創新生態系統。同時,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夯實產業現代化基礎。一體推進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積極鼓勵國有企業、有效引導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創新。另外,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加快推動人工智能發展,打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造、商業航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開辟量子信息、生命科學、腦科學、氫能與儲能等未來產業新賽道。
摘編自《學習時報》
?。ü饷骶W記者 趙宇整理)